69中文网 shuyuedu.com,道德经讲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但为启导后世,故先辈们以这个“⊙”符号表示大道之体用。若说它是玄牝之门,是谷神不死,是至善之地、正眼法藏等名称,皆是为了方便引导。若误入语言文字障,则永难契合真性。以此“○”表示无极真空,表示道体与真性;以此“·”表示太极之妙有及其实用,真空不离妙有,妙有不离真空,体用合一,性命双融,如如不动,千万妙用的本性真如,即是谷神不死之谓也!
“谷神”即宇宙间的自然变化规律。天地万物,各有谷神之妙。大千世界,千变万化,皆是从无中生有,这便是“谷神不死”之密义。天地若无谷神,日月星辰不能发光,春夏秋冬四时不能顺序。人身若无谷神,性不能长存,命不能坚固。万物若无谷神,则不能生化不息。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谷神之永恒。人能长生久视,是因为有谷神的永存。
所谓“谷神不死”者,即虚灵不昧之义。人能常清常静,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六根虚明,即能与天地同体,感而遂通,生成品汇,造化万物。这就是谷神不死的妙用。
太上指出谷神不死,其意在于让人认识虚中之妙。下句又从谷神引伸出“玄牝”之义。“玄”,就是无极。太玄是大道的本源,为元炁之本。它无征无兆,无形无象,无色无味,变化无穷,其化生之妙,非后天主观意识所能理解,惟有在先天慧观状态下方可知晓。
“玄牝”就是太极,是无极无名之后所生的有名万物之母。天地万物生化不息,无不是从太极中生出。河上公解曰:“不死之有在于玄牝。”玄者,天也,阳也;为阳魂;在人为鼻。牝者,地也,阴也,为阴魄;在人为口。天施人以五气,从鼻入,藏于心。五气清微,出入人鼻,与天通,故人鼻为“玄”,为精神、聪明、音声、五性。牝,地也,为阴魄。于人为口。地施人以五味,从口入,藏于胃。五味浊厚,为形骸、骨肉、血脉、六情。
“玄牝”就是阴阳。阴阳是造化万物之总枢,是天地人万物变化的主宰。“玄牝之门”,通阴阳之升降。在人身,为合神气之虚灵。在天地,为辟阖阴阳二炁之机关。玄牝合炁之妙惟在于此。人心合炁之妙,何尝不在于此。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所谓“玄牝之门”,即玄关一窍。是天人相通的关键,人类灵性所居之所,也就是人的性体生来死去出入之门户。“玄牝之门”,儒家称曰“至善宝地,率性之所”。佛家曰“正眼法藏,涅盘妙心。”此门为天地人之中心,有变化莫测之妙,是古今不传之密宝。得之者,可以超凡入圣;修之者,能成仙作佛。“根”,就是元。“门”,是指人的鼻与口,鼻口是人呼吸空气往来之门,天地元炁往来之户。
玄牝之门本无门,无形象可见,无端倪可寻。因天地之元炁具有出入之机,故以“门”而言之。世间万物皆有机关,日月有合明之门,阴阳有出入之门,造化有变迁之门,妙无又妙有,神机不可测,其浑融交泰而无间,是以谓之“玄牝之门”。
俗话有“头顶三尺有神明”。三尺者,三界也。人的头顶为神居之处,大脑为一身之主宰,故有“头头是道”之语。头为天根,故头断或大脑失灵时,人即死亡。
人之出世,本是顶天立地之身,经河车转动一周,阴阳颠倒,故婴儿落地时头部倒立,由地户而出,正是由先天转入后天。要经过一年多的养育,才能爬起站立行走,恢复顶天立地之身躯,故曰“人身难得”。其它动物则不同,出生后永远不能顶天,非弯腰或驼背,因为他们历史上的筋都是违背天理,因果使然,故今世显相如此。人活在世要返本还原,其工夫正在于煅炼凡事不再颠倒,一旦颠倒违背天理,则又一个跟斗栽入轮回圈内。所以人应学火箭冲天之志,心性正直,灵性从头上玄关透泥丸出神,冲破天灵盖之大气层,自然可以回天。
所谓“天地之根”者,即宇宙之本源,是生天生地生万物的本始元炁。此“炁”中一元含四素,象数理气,无所不含,古称之为“道性物质”,现代科学称为“暗物质”。它是天地万物之根本。若天地无此根,则天地不能生成。万物无此根,万物难以生生不息。由此可知,天地万物皆是元炁所生,元炁这种道性物质,是从至幽至显、至无至有的玄牝之门浑化而出。故谓之“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绵绵”者,是指呼吸之气调整到匀、细、深、长,绵绵不断、若存若忘的状态,进而达到不用口鼻呼吸之胎息。好似婴儿在母腹的先天状态一样,用脐带吸取母腹中之元炁,不用口鼻呼吸。待到呱呱落地,脐带剪断,随之即开始以口鼻呼吸,从此就进入后天状态。《庄子·大宗师》曰:“真人之息以踵(踵:脚根。“息以踵”言气息深沉,发自根本。),众人之息以喉。”由是可知,先天与后天、真人与常人呼吸的差别。
此二句是总结上文之义,谷神、玄牝、天根,都是指无为而为、神妙莫测、三五归一(《参同契》云:“三五与一,天地至精。”所谓三五者,东三南二,一五也;北一西四,又一五也;中央戊己,亦自为一五也。三五共合于中央,而归于一,即三五与一之谓。这是天地之至精也。《悟真篇》云:“三五一都三个字,古今明者实然稀,东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己自居生数五,三家相见结婴儿。”)之圆机,内含着自然而然、不测玄蕴之密义。眼虽不见其存而实存,故曰“若存”。这种实存,从不间歇,并非时存而时不存,存与不存皆是自然而然,连续不断,故曰“绵绵若存”。
由于大道本源无时无刻都在不停歇地输出元炁,故天地万物,不生而生,无所不生;不化而化,无所不化;生生化化,从不间断。此类无极本源物质的造化,虽生天地,但天地不知;虽养万物,但万物不晓。用虽不可窥见,但用却真实无虚。天地之根所以能久立,玄牝之门所以能出入,谷神所以能不死,皆是绵绵不断的先天道炁的功用。
人若能悟透这其中的深义,即可与天地之谷神同其体;我身之谷神,即可与天地之谷神同其神;我身之玄牝,即可与天地之玄牝同其门。而真元之炁出入畅通无阻,天人混合为一,混混沌沌,一气浑沦。就像河图中五点攒簇(cuncu)于中黄一点,呈太极之象。又如胎儿在母腹未生前的生理状态,真呼真吸,绵绵若存;真阴真阳,用之不勤。如此,三五归元之实理,复返先天,进入道境,悠然而可得也。
在这一节里,太上用了一句重要的名言“用之不勤”。相反的说,用得太勤,便是多用、常用、久用。如此就会违反“绵绵若存”的绵密妙用。怎样才是正确的“用之不勤”呢?正如临济义玄禅师的一首诗偈(ji佛经中的唱词)所云:“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所谓沿流不止,是说人的思想情绪、知觉感觉,素来都是随波逐流,被外界牵引着顺流而去,自己无法把握中止。如果能虚怀若谷,对境无心,只有反求于己,反观自心,照见心绪波动的起灭处,不增不减,不迎不拒,不着任何阻力与助力,一片纯真,那便是稍有一点像是虚灵不昧的真照用了。
道本来就是离名离相的虚体,用文字语言说这样那样,都难以准确表达他的真体。但是在广而长流不止的功用上,却必须随时照用,来不得半点大意。这好比一把锋利的宝剑,用一根毫毛放在剑刃上,吹一口气,毫毛立刻截断。虽说剑刃快利,但若久用必有微损,即非本来之相。若久用、勤用、常用、多用,必使刃变成钝铁。所以凡事物都得边用边修,才能使它常用常新,“绵绵若存”。人终日寻思行事,应世接物,也应当时时事事修整保养,修心养性,这样才能“用之不勤”。
【本章说解】
本章经旨主要论述谷神。所谓“谷神”者,即空而无物,虚而有神,无象之实象,不神之元神,是以谓之“谷神”。因谷神虚灵不昧,所以谷神不死。因玄牝交感于阴阳,所以为天地之根。其门本是出入之妙理,所以为玄牝之门。若能悟透此门之妙,则万法出自其中。若迷于其中,则会千般梗塞。
修道之人,果能处于虚静之明堂,方可会见元初本来之面目。果能造好元神之府,方可知天地之无根。古之圣人所传者,传之于此。修成大道的无数先辈们所得者,亦是得之于此。学道之人,所修所悟之真谛,亦在于此。以此而修,则性命可以圆成,有无可以俱入,圣凡可以同体。有无俱入者,则是无名之道已得。凡圣同体者,则玄牝之门即可常入。
圣祖以“谷神不死”之教旨,指出玄牝之门,天地之根,就是让人明白虚中之道,掌握虚中之妙。这是既度圣,又度凡,是立道德之大总,是修大道之真传矣!其义盖天,其理至真。
天地万物与人我生命的作用,常在于一动一静之间。要善于把握,善加运用。因此本章所说的“谷神不死”一段,似静而实动;虽动而似至静。似乎虚无,而又实含有无穷的妙用;虽然妙用无穷,但同时又蕴藏了“用而无用”的善巧方便。
所谓“玄牝”。“玄”字,又通作元始、元来、根元的“元”字。元,等于是万物的初始根元,是极其微妙的第一因的代名词。“牝”字在中国上古文字中,代表着母性,是雌性机能的文雅代名词。相反的“牡”字,便是雄性的代号。在这个世界上,一切动植物,虽然都是由牝牡两性的结合而产生生命的繁衍不息,但个体生命绝大多数都是由雌性所生出的。此即是太上所说的“元牝”之义。
古人由此引申认识天地万物,认为滔滔大海的中心点有一“海眼”。海眼虽小,却能源源不断生出水来,成为大地层面的海洋江河,这个“眼”便是大海的“玄牝”。南北极,便是地球的“玄牝”。就人体而言,头顶的天门穴,下部的会阴穴,便是人体生命源泉的“玄牝”之门。会阴穴又名“海底”,修真界把它视为“灵能”、“灵力”的窟穴,是生命的源泉。这就是空净师在“修真理法学中”所论的“天门常开,地户永闭”的长生久视之道。天门常开,可与天体联通,吸聚源源不绝的宇宙真炁;地户紧闭,可以防漏杜泄,节约能源,并从海底凝聚提炼精华物质,使人体性命不断升华。这就是“元牝之门”在人体生命中的妙用。
人身本来就是一个空谷,古人把它称为“臭皮囊”。人体这个肉身躯壳,本是谷神的一座房子,是自性的生命工具,是虚灵不昧的元神借它作为一往一来如“橐龠”的空壳子,以养其灵。在未成真了命之前,这个假幻躯壳并非永恒之物。若能在一动一静之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随时随地,知时知量,知止知休,“吹毛用了急须修”地“用之不勤”,“谷神”便会自然不死。
“谷神”本来就是不死的,只是存在着质量层次的差异而已。要得谷神长不死,惟有守中修性命。世人不知自然之理,自求长生不死的心念太切,不知真谛所在,往往死守谷神,贪生反而不得长生。其不知“谷神不死”、“用之不勤”等概念,都是讲的天地自然的法则,切不可断章取义。要明白太上在本章中的内涵,就要体会虚灵不昧的“谷神”境界,虽中空无物,而却有感应无方的无限妙用。正因为虚无空冥,所以才生生不已,生而不生,有而不有,因此而永恒不死。“谷神”就是空洞虚无而生妙有的功能,便是天地万物生命的源泉和根本,也可以称为“玄牝”。
“玄牝”虽然空中无物,但却是孕育天地万物的窟宅,绵绵不绝,若存若亡。这个“若”字,和佛学中的“如”字,都是表相形容词,用现代语来讲,就是“好象”的意思。在虚无中生发妙有的功用,好象是绵绵不绝的存在,但却没有一个可见的东西。真无所生的实有,一切事物的存在,最终都归于元始的虚无,这种有无虚实的相因变化,是自然界的必然法则。这和现代物理学所讲的“质能互变”原理,颇有相同之处。
无私章第七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是因其“不自生”。“不自生”,就是说不为自己打算,没有自己的私利欲望。天道至公,惟与众生。天地以其虚静之心,施恩于万物而不责报,不像世人那样只求个人私利,甚至夺人之利为己有,所以不能长久。天地有博大的胸怀,有至公无私的大德,故天地才能长生。
天地有动有静。混沌时,为天地之静;混沌后,天地再判,仍旧高而且明,依然博大浑厚,所以能长且久。天为万物之大父,地为万物之大母。父之道能生育万物,母之道能长养万物。生育者施之而不乏,长养者化之而不劳。施之不乏者,是天父之无心;化而不劳者,是地母之无私。因其无私无欲,所以不求自生,故能长生。
人欲长生久视,欲与天地同长久,惟效天法地,除私立公,无自私之心。无欲则心胸宽广,心广则能合天地,岂能不与天地同久长?以其不求生,故能长生不终。人禀阴阳二气交感而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万物由阴阳相化,故蛆茧化蝶,蝌蚪成蛙,种子能成菜成树成谷物。
万物之生化,不离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气质,人亦不能例外。故世人若欲长生,须先脱去五行之阴气,这好比脱去种子之胚芽,方可不生不灭,回复无极虚空。此芽若不脱去,又成轮回种子,生生灭灭。如子之成菜,菜又结子,子又生菜;一而化二,二而化三,三而化四,四而化五,一本而散万殊(shu)。
人之私欲萌芽,即是轮回种子,故云:“欲起则生死续,念生则轮回生。”种子可种于中国,也可以种于世界各地。因五行之气不同,气候土壤有差异,故有人种肤色等不同。修道之人须先化去表相之不同,而寻求根本,返本还源。世界万物,都是元始之炁所化,故欲修道归根,必须由五方而归三清,由三清而归一气,经三清之河而进入本源,修成无极上乘正果,超出三界,跳出五行之拘束,自然能够逍遥自在,与天地共长久。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后其身”,即先人后己,无私奉献。“而身先”,即为人楷模,受人尊敬。“外其身”,即看淡世俗,薄己厚人。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两句是承上章及前句之义,而继续展开阐述大道之理。上章言谷神不死而为天地根,这是天地之所以长久的第一要素。此章又言天地之所以能长久的第二个根本,就是因为天地不自生、不自私,所以才能长生。天地亦是大道所生的一物而已,与人和万物同源同根,何以天地能长且久?盖因天地无私。所以圣人效法天地处柔处下,把自身溶于天地众生之中,毫无私利,故被天下人尊为楷模,尊而敬之。
圣人能先人而后其身,而人愈贵之;寡欲无求,只知利人而“外其身”,而人愈不害之。其“后身”、“外身”,都是一种舍己无私的公心,故能与大道合体,其身能与天地共存。天地人同为三才,本是同根生,天地能长久,唯独人不能者何也?皆因人抱住有形之身为私有,以我为中心,虽有身而不爱身,只害身而不养身;只以物养身,而不以德养身。为了逐物厚生,驰骋于物欲的交战之中,辛劳一生,为了贵其身而反辱其身,厚其身反而伤其身,欲长生反而丧生,这正是人不能与长地共长存的根本原因。
天下人皆有长生久视之心,惟不明长生久视之理,不行长生之视之道,故终而适得其反。虽有不少养生者穷究一生,追求长生之道,但皆以外物为养,以自私心去求,到头来仍是空耗一生。李嘉谟(mo)曰:“天不爱其施,地不爱其生,是谓不自生,万物恃之以生,故能长生。此天施地生之道,所以未尝一日息也。”故而可知,人只有效法天地大公之道,无私奉献众生,以天下之忧而忧,以天下之乐而乐,才能与天地合德。有德之人,百姓爱之如父母,天地护佑若赤子,故其身长存而不衰。
天地人本同一理,人何故不如天地之长久呢?概因天地为公,浩然正气,所以能长久。人生在世,私欲常存,人我分别心不除,不修道德,损性害命,所以不能长久。圣人体天地之道,得空生之理,先人而后己,不争先于天下,是以谓之“后其身”。天下百姓莫不推崇敬仰,故圣人被人们尊为做人之表率。以道德为本,以幻身为末,不求荣华富贵,不贪财色货利,视一切为身外之物,是以谓之“身外身”。天下百姓对这种人无不尊敬亲近,既得尊亲,此身必然常存。
先与后、外与内,都是一体两面的对待,都是辩证的统一。争天下之先而不能先,只有后其身才能身先;存一己之身而不为寿,外其身与天地同体,与大道合真,与众生万物合一,才能与天地同寿。人以业缘生起灭色相,以人我有无为分别,不识空生有之理,不合长久之道,既不肯后其身,其身岂能先?既不肯外其身,其身岂能常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非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其意是说,圣人之所以能成就天地大业,是因为圣人效法天地之道的大公无私精神。正因为圣人的忘我无私,才得到天下人的爱戴和敬仰,才能成就天道所赋予的德化人间、救度众生、济世扶危、调控自然的大任。文中前后两个私字,第一个“私”字,是言圣人毫无私利,心像天地一样宽广,能包容万事万物。第二个“私”字,并非私利之“私”,是言圣人身负天职,以自己的法身拯救众生,像日月的光辉一样,普照天下苍生心灵中的暗昧,满足天下人的私利。
圣人能效法天地的法则立身处事,把自己的身心摆在最后,将自我为人的身心看成是外物一般,毫无私心私利,为天下众生舍己奉献。这种把自己的一切放在最后,但其德行却是一路领先,精神光照千古,看来虽然是忘此身而不顾此身,其实是把自身溶于天地万物的“大身”之中,所以太上结论说“非以其无私耶”。
正因为圣人无私,“故能成其私”。这个“私”字并非自己之私,而是完成了天地大体、万物整体利益的“大私”。太上在此处用了两个“私”字,是含义绝然不同的相反词,“无私而成其私”之“私”字,是天地万物的大私,是为了反衬出真正大公无私的理念。
圣人无私欲,己德自厚,故能成就天下无私之大业。圣人之德性,本是一诚而已。诚则无私,所以无人无我,无先无后。惟知“后其身”、“外其身”,犹如天地之“不自生”,无私欲,只知利益天下万物众生,而从不为自己谋利。虽养育群生,却从不图回报。故而光明正大,普泽无遗,能随方施德,成就家国天下人物万有之私。故曰“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圣人因能“无私”,故而能“成私”;以赤子的无私舍己,去成就天下众生之私。因而圣人与天地有同揆(kui准则;原则),故观天地则知圣人,观圣人则知天地,圣人天地同一而已。
人与万物同为天地所生所养,离开天地日月、阳光雨露,一刻也难以生存,故天地的恩德大无边。但世人多被私欲所害,不明天理,不循天道,抱住私心死不放,愧对天地之心。若能上体天心,下顺人伦,勤修道德,先从看淡世情,放下“重情多欲箱子”,除去万恶之源,洗尽人欲私心,则可天人合一,与圣人同心。
天地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指道之体和用而言。天地能长且久而生长万物,在人们的眼光中,只是从万物的个体、小体生命来看的,有生又有死,好象是很不幸之事。但站在天地长生的位置上来看,万物的生生死死,只不过是万物表层形相的变相脱壳而已。万物本来与天地是一个整体、同体的生命体,是天地的一个微细胞,因而万物的生死只是表层现象的两端,只不过是天地大体的新陈代谢、吐故纳新而已,而天地的能生能死万物的功能却是永恒的,并没有随万物的生灭循环变相而消亡。它本来就是一个整体的头我,无形无相,生而不生,好象永恒存在,如此而已。
【本章说解】
,但为启导后世,故先辈们以这个“⊙”符号表示大道之体用。若说它是玄牝之门,是谷神不死,是至善之地、正眼法藏等名称,皆是为了方便引导。若误入语言文字障,则永难契合真性。以此“○”表示无极真空,表示道体与真性;以此“·”表示太极之妙有及其实用,真空不离妙有,妙有不离真空,体用合一,性命双融,如如不动,千万妙用的本性真如,即是谷神不死之谓也!
“谷神”即宇宙间的自然变化规律。天地万物,各有谷神之妙。大千世界,千变万化,皆是从无中生有,这便是“谷神不死”之密义。天地若无谷神,日月星辰不能发光,春夏秋冬四时不能顺序。人身若无谷神,性不能长存,命不能坚固。万物若无谷神,则不能生化不息。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谷神之永恒。人能长生久视,是因为有谷神的永存。
所谓“谷神不死”者,即虚灵不昧之义。人能常清常静,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六根虚明,即能与天地同体,感而遂通,生成品汇,造化万物。这就是谷神不死的妙用。
太上指出谷神不死,其意在于让人认识虚中之妙。下句又从谷神引伸出“玄牝”之义。“玄”,就是无极。太玄是大道的本源,为元炁之本。它无征无兆,无形无象,无色无味,变化无穷,其化生之妙,非后天主观意识所能理解,惟有在先天慧观状态下方可知晓。
“玄牝”就是太极,是无极无名之后所生的有名万物之母。天地万物生化不息,无不是从太极中生出。河上公解曰:“不死之有在于玄牝。”玄者,天也,阳也;为阳魂;在人为鼻。牝者,地也,阴也,为阴魄;在人为口。天施人以五气,从鼻入,藏于心。五气清微,出入人鼻,与天通,故人鼻为“玄”,为精神、聪明、音声、五性。牝,地也,为阴魄。于人为口。地施人以五味,从口入,藏于胃。五味浊厚,为形骸、骨肉、血脉、六情。
“玄牝”就是阴阳。阴阳是造化万物之总枢,是天地人万物变化的主宰。“玄牝之门”,通阴阳之升降。在人身,为合神气之虚灵。在天地,为辟阖阴阳二炁之机关。玄牝合炁之妙惟在于此。人心合炁之妙,何尝不在于此。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所谓“玄牝之门”,即玄关一窍。是天人相通的关键,人类灵性所居之所,也就是人的性体生来死去出入之门户。“玄牝之门”,儒家称曰“至善宝地,率性之所”。佛家曰“正眼法藏,涅盘妙心。”此门为天地人之中心,有变化莫测之妙,是古今不传之密宝。得之者,可以超凡入圣;修之者,能成仙作佛。“根”,就是元。“门”,是指人的鼻与口,鼻口是人呼吸空气往来之门,天地元炁往来之户。
玄牝之门本无门,无形象可见,无端倪可寻。因天地之元炁具有出入之机,故以“门”而言之。世间万物皆有机关,日月有合明之门,阴阳有出入之门,造化有变迁之门,妙无又妙有,神机不可测,其浑融交泰而无间,是以谓之“玄牝之门”。
俗话有“头顶三尺有神明”。三尺者,三界也。人的头顶为神居之处,大脑为一身之主宰,故有“头头是道”之语。头为天根,故头断或大脑失灵时,人即死亡。
人之出世,本是顶天立地之身,经河车转动一周,阴阳颠倒,故婴儿落地时头部倒立,由地户而出,正是由先天转入后天。要经过一年多的养育,才能爬起站立行走,恢复顶天立地之身躯,故曰“人身难得”。其它动物则不同,出生后永远不能顶天,非弯腰或驼背,因为他们历史上的筋都是违背天理,因果使然,故今世显相如此。人活在世要返本还原,其工夫正在于煅炼凡事不再颠倒,一旦颠倒违背天理,则又一个跟斗栽入轮回圈内。所以人应学火箭冲天之志,心性正直,灵性从头上玄关透泥丸出神,冲破天灵盖之大气层,自然可以回天。
所谓“天地之根”者,即宇宙之本源,是生天生地生万物的本始元炁。此“炁”中一元含四素,象数理气,无所不含,古称之为“道性物质”,现代科学称为“暗物质”。它是天地万物之根本。若天地无此根,则天地不能生成。万物无此根,万物难以生生不息。由此可知,天地万物皆是元炁所生,元炁这种道性物质,是从至幽至显、至无至有的玄牝之门浑化而出。故谓之“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绵绵”者,是指呼吸之气调整到匀、细、深、长,绵绵不断、若存若忘的状态,进而达到不用口鼻呼吸之胎息。好似婴儿在母腹的先天状态一样,用脐带吸取母腹中之元炁,不用口鼻呼吸。待到呱呱落地,脐带剪断,随之即开始以口鼻呼吸,从此就进入后天状态。《庄子·大宗师》曰:“真人之息以踵(踵:脚根。“息以踵”言气息深沉,发自根本。),众人之息以喉。”由是可知,先天与后天、真人与常人呼吸的差别。
此二句是总结上文之义,谷神、玄牝、天根,都是指无为而为、神妙莫测、三五归一(《参同契》云:“三五与一,天地至精。”所谓三五者,东三南二,一五也;北一西四,又一五也;中央戊己,亦自为一五也。三五共合于中央,而归于一,即三五与一之谓。这是天地之至精也。《悟真篇》云:“三五一都三个字,古今明者实然稀,东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己自居生数五,三家相见结婴儿。”)之圆机,内含着自然而然、不测玄蕴之密义。眼虽不见其存而实存,故曰“若存”。这种实存,从不间歇,并非时存而时不存,存与不存皆是自然而然,连续不断,故曰“绵绵若存”。
由于大道本源无时无刻都在不停歇地输出元炁,故天地万物,不生而生,无所不生;不化而化,无所不化;生生化化,从不间断。此类无极本源物质的造化,虽生天地,但天地不知;虽养万物,但万物不晓。用虽不可窥见,但用却真实无虚。天地之根所以能久立,玄牝之门所以能出入,谷神所以能不死,皆是绵绵不断的先天道炁的功用。
人若能悟透这其中的深义,即可与天地之谷神同其体;我身之谷神,即可与天地之谷神同其神;我身之玄牝,即可与天地之玄牝同其门。而真元之炁出入畅通无阻,天人混合为一,混混沌沌,一气浑沦。就像河图中五点攒簇(cuncu)于中黄一点,呈太极之象。又如胎儿在母腹未生前的生理状态,真呼真吸,绵绵若存;真阴真阳,用之不勤。如此,三五归元之实理,复返先天,进入道境,悠然而可得也。
在这一节里,太上用了一句重要的名言“用之不勤”。相反的说,用得太勤,便是多用、常用、久用。如此就会违反“绵绵若存”的绵密妙用。怎样才是正确的“用之不勤”呢?正如临济义玄禅师的一首诗偈(ji佛经中的唱词)所云:“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所谓沿流不止,是说人的思想情绪、知觉感觉,素来都是随波逐流,被外界牵引着顺流而去,自己无法把握中止。如果能虚怀若谷,对境无心,只有反求于己,反观自心,照见心绪波动的起灭处,不增不减,不迎不拒,不着任何阻力与助力,一片纯真,那便是稍有一点像是虚灵不昧的真照用了。
道本来就是离名离相的虚体,用文字语言说这样那样,都难以准确表达他的真体。但是在广而长流不止的功用上,却必须随时照用,来不得半点大意。这好比一把锋利的宝剑,用一根毫毛放在剑刃上,吹一口气,毫毛立刻截断。虽说剑刃快利,但若久用必有微损,即非本来之相。若久用、勤用、常用、多用,必使刃变成钝铁。所以凡事物都得边用边修,才能使它常用常新,“绵绵若存”。人终日寻思行事,应世接物,也应当时时事事修整保养,修心养性,这样才能“用之不勤”。
【本章说解】
本章经旨主要论述谷神。所谓“谷神”者,即空而无物,虚而有神,无象之实象,不神之元神,是以谓之“谷神”。因谷神虚灵不昧,所以谷神不死。因玄牝交感于阴阳,所以为天地之根。其门本是出入之妙理,所以为玄牝之门。若能悟透此门之妙,则万法出自其中。若迷于其中,则会千般梗塞。
修道之人,果能处于虚静之明堂,方可会见元初本来之面目。果能造好元神之府,方可知天地之无根。古之圣人所传者,传之于此。修成大道的无数先辈们所得者,亦是得之于此。学道之人,所修所悟之真谛,亦在于此。以此而修,则性命可以圆成,有无可以俱入,圣凡可以同体。有无俱入者,则是无名之道已得。凡圣同体者,则玄牝之门即可常入。
圣祖以“谷神不死”之教旨,指出玄牝之门,天地之根,就是让人明白虚中之道,掌握虚中之妙。这是既度圣,又度凡,是立道德之大总,是修大道之真传矣!其义盖天,其理至真。
天地万物与人我生命的作用,常在于一动一静之间。要善于把握,善加运用。因此本章所说的“谷神不死”一段,似静而实动;虽动而似至静。似乎虚无,而又实含有无穷的妙用;虽然妙用无穷,但同时又蕴藏了“用而无用”的善巧方便。
所谓“玄牝”。“玄”字,又通作元始、元来、根元的“元”字。元,等于是万物的初始根元,是极其微妙的第一因的代名词。“牝”字在中国上古文字中,代表着母性,是雌性机能的文雅代名词。相反的“牡”字,便是雄性的代号。在这个世界上,一切动植物,虽然都是由牝牡两性的结合而产生生命的繁衍不息,但个体生命绝大多数都是由雌性所生出的。此即是太上所说的“元牝”之义。
古人由此引申认识天地万物,认为滔滔大海的中心点有一“海眼”。海眼虽小,却能源源不断生出水来,成为大地层面的海洋江河,这个“眼”便是大海的“玄牝”。南北极,便是地球的“玄牝”。就人体而言,头顶的天门穴,下部的会阴穴,便是人体生命源泉的“玄牝”之门。会阴穴又名“海底”,修真界把它视为“灵能”、“灵力”的窟穴,是生命的源泉。这就是空净师在“修真理法学中”所论的“天门常开,地户永闭”的长生久视之道。天门常开,可与天体联通,吸聚源源不绝的宇宙真炁;地户紧闭,可以防漏杜泄,节约能源,并从海底凝聚提炼精华物质,使人体性命不断升华。这就是“元牝之门”在人体生命中的妙用。
人身本来就是一个空谷,古人把它称为“臭皮囊”。人体这个肉身躯壳,本是谷神的一座房子,是自性的生命工具,是虚灵不昧的元神借它作为一往一来如“橐龠”的空壳子,以养其灵。在未成真了命之前,这个假幻躯壳并非永恒之物。若能在一动一静之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随时随地,知时知量,知止知休,“吹毛用了急须修”地“用之不勤”,“谷神”便会自然不死。
“谷神”本来就是不死的,只是存在着质量层次的差异而已。要得谷神长不死,惟有守中修性命。世人不知自然之理,自求长生不死的心念太切,不知真谛所在,往往死守谷神,贪生反而不得长生。其不知“谷神不死”、“用之不勤”等概念,都是讲的天地自然的法则,切不可断章取义。要明白太上在本章中的内涵,就要体会虚灵不昧的“谷神”境界,虽中空无物,而却有感应无方的无限妙用。正因为虚无空冥,所以才生生不已,生而不生,有而不有,因此而永恒不死。“谷神”就是空洞虚无而生妙有的功能,便是天地万物生命的源泉和根本,也可以称为“玄牝”。
“玄牝”虽然空中无物,但却是孕育天地万物的窟宅,绵绵不绝,若存若亡。这个“若”字,和佛学中的“如”字,都是表相形容词,用现代语来讲,就是“好象”的意思。在虚无中生发妙有的功用,好象是绵绵不绝的存在,但却没有一个可见的东西。真无所生的实有,一切事物的存在,最终都归于元始的虚无,这种有无虚实的相因变化,是自然界的必然法则。这和现代物理学所讲的“质能互变”原理,颇有相同之处。
无私章第七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是因其“不自生”。“不自生”,就是说不为自己打算,没有自己的私利欲望。天道至公,惟与众生。天地以其虚静之心,施恩于万物而不责报,不像世人那样只求个人私利,甚至夺人之利为己有,所以不能长久。天地有博大的胸怀,有至公无私的大德,故天地才能长生。
天地有动有静。混沌时,为天地之静;混沌后,天地再判,仍旧高而且明,依然博大浑厚,所以能长且久。天为万物之大父,地为万物之大母。父之道能生育万物,母之道能长养万物。生育者施之而不乏,长养者化之而不劳。施之不乏者,是天父之无心;化而不劳者,是地母之无私。因其无私无欲,所以不求自生,故能长生。
人欲长生久视,欲与天地同长久,惟效天法地,除私立公,无自私之心。无欲则心胸宽广,心广则能合天地,岂能不与天地同久长?以其不求生,故能长生不终。人禀阴阳二气交感而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万物由阴阳相化,故蛆茧化蝶,蝌蚪成蛙,种子能成菜成树成谷物。
万物之生化,不离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气质,人亦不能例外。故世人若欲长生,须先脱去五行之阴气,这好比脱去种子之胚芽,方可不生不灭,回复无极虚空。此芽若不脱去,又成轮回种子,生生灭灭。如子之成菜,菜又结子,子又生菜;一而化二,二而化三,三而化四,四而化五,一本而散万殊(shu)。
人之私欲萌芽,即是轮回种子,故云:“欲起则生死续,念生则轮回生。”种子可种于中国,也可以种于世界各地。因五行之气不同,气候土壤有差异,故有人种肤色等不同。修道之人须先化去表相之不同,而寻求根本,返本还源。世界万物,都是元始之炁所化,故欲修道归根,必须由五方而归三清,由三清而归一气,经三清之河而进入本源,修成无极上乘正果,超出三界,跳出五行之拘束,自然能够逍遥自在,与天地共长久。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后其身”,即先人后己,无私奉献。“而身先”,即为人楷模,受人尊敬。“外其身”,即看淡世俗,薄己厚人。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两句是承上章及前句之义,而继续展开阐述大道之理。上章言谷神不死而为天地根,这是天地之所以长久的第一要素。此章又言天地之所以能长久的第二个根本,就是因为天地不自生、不自私,所以才能长生。天地亦是大道所生的一物而已,与人和万物同源同根,何以天地能长且久?盖因天地无私。所以圣人效法天地处柔处下,把自身溶于天地众生之中,毫无私利,故被天下人尊为楷模,尊而敬之。
圣人能先人而后其身,而人愈贵之;寡欲无求,只知利人而“外其身”,而人愈不害之。其“后身”、“外身”,都是一种舍己无私的公心,故能与大道合体,其身能与天地共存。天地人同为三才,本是同根生,天地能长久,唯独人不能者何也?皆因人抱住有形之身为私有,以我为中心,虽有身而不爱身,只害身而不养身;只以物养身,而不以德养身。为了逐物厚生,驰骋于物欲的交战之中,辛劳一生,为了贵其身而反辱其身,厚其身反而伤其身,欲长生反而丧生,这正是人不能与长地共长存的根本原因。
天下人皆有长生久视之心,惟不明长生久视之理,不行长生之视之道,故终而适得其反。虽有不少养生者穷究一生,追求长生之道,但皆以外物为养,以自私心去求,到头来仍是空耗一生。李嘉谟(mo)曰:“天不爱其施,地不爱其生,是谓不自生,万物恃之以生,故能长生。此天施地生之道,所以未尝一日息也。”故而可知,人只有效法天地大公之道,无私奉献众生,以天下之忧而忧,以天下之乐而乐,才能与天地合德。有德之人,百姓爱之如父母,天地护佑若赤子,故其身长存而不衰。
天地人本同一理,人何故不如天地之长久呢?概因天地为公,浩然正气,所以能长久。人生在世,私欲常存,人我分别心不除,不修道德,损性害命,所以不能长久。圣人体天地之道,得空生之理,先人而后己,不争先于天下,是以谓之“后其身”。天下百姓莫不推崇敬仰,故圣人被人们尊为做人之表率。以道德为本,以幻身为末,不求荣华富贵,不贪财色货利,视一切为身外之物,是以谓之“身外身”。天下百姓对这种人无不尊敬亲近,既得尊亲,此身必然常存。
先与后、外与内,都是一体两面的对待,都是辩证的统一。争天下之先而不能先,只有后其身才能身先;存一己之身而不为寿,外其身与天地同体,与大道合真,与众生万物合一,才能与天地同寿。人以业缘生起灭色相,以人我有无为分别,不识空生有之理,不合长久之道,既不肯后其身,其身岂能先?既不肯外其身,其身岂能常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非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其意是说,圣人之所以能成就天地大业,是因为圣人效法天地之道的大公无私精神。正因为圣人的忘我无私,才得到天下人的爱戴和敬仰,才能成就天道所赋予的德化人间、救度众生、济世扶危、调控自然的大任。文中前后两个私字,第一个“私”字,是言圣人毫无私利,心像天地一样宽广,能包容万事万物。第二个“私”字,并非私利之“私”,是言圣人身负天职,以自己的法身拯救众生,像日月的光辉一样,普照天下苍生心灵中的暗昧,满足天下人的私利。
圣人能效法天地的法则立身处事,把自己的身心摆在最后,将自我为人的身心看成是外物一般,毫无私心私利,为天下众生舍己奉献。这种把自己的一切放在最后,但其德行却是一路领先,精神光照千古,看来虽然是忘此身而不顾此身,其实是把自身溶于天地万物的“大身”之中,所以太上结论说“非以其无私耶”。
正因为圣人无私,“故能成其私”。这个“私”字并非自己之私,而是完成了天地大体、万物整体利益的“大私”。太上在此处用了两个“私”字,是含义绝然不同的相反词,“无私而成其私”之“私”字,是天地万物的大私,是为了反衬出真正大公无私的理念。
圣人无私欲,己德自厚,故能成就天下无私之大业。圣人之德性,本是一诚而已。诚则无私,所以无人无我,无先无后。惟知“后其身”、“外其身”,犹如天地之“不自生”,无私欲,只知利益天下万物众生,而从不为自己谋利。虽养育群生,却从不图回报。故而光明正大,普泽无遗,能随方施德,成就家国天下人物万有之私。故曰“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圣人因能“无私”,故而能“成私”;以赤子的无私舍己,去成就天下众生之私。因而圣人与天地有同揆(kui准则;原则),故观天地则知圣人,观圣人则知天地,圣人天地同一而已。
人与万物同为天地所生所养,离开天地日月、阳光雨露,一刻也难以生存,故天地的恩德大无边。但世人多被私欲所害,不明天理,不循天道,抱住私心死不放,愧对天地之心。若能上体天心,下顺人伦,勤修道德,先从看淡世情,放下“重情多欲箱子”,除去万恶之源,洗尽人欲私心,则可天人合一,与圣人同心。
天地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指道之体和用而言。天地能长且久而生长万物,在人们的眼光中,只是从万物的个体、小体生命来看的,有生又有死,好象是很不幸之事。但站在天地长生的位置上来看,万物的生生死死,只不过是万物表层形相的变相脱壳而已。万物本来与天地是一个整体、同体的生命体,是天地的一个微细胞,因而万物的生死只是表层现象的两端,只不过是天地大体的新陈代谢、吐故纳新而已,而天地的能生能死万物的功能却是永恒的,并没有随万物的生灭循环变相而消亡。它本来就是一个整体的头我,无形无相,生而不生,好象永恒存在,如此而已。
【本章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