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shuyuedu.com,逆水行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p; 宇文温对此的回答,就是从此将尚书令一职留空。
尚书令的职责,由左右仆射分担,于是,诸相之首的首相——尚书令,从今往后就不会有人担任了。
这是为什么呢?
面对侄子的疑问,宇文温倒也开诚布公:“如今即便有了政事堂,尚书令的地位依旧突出,若....”
宇文温差点说“若你是皇帝,该如何压制尚书令”,但这种话不妥,所以他顿了顿,说:
“若一个商号的大掌柜长期掌管人事、业务及日常事务,即便大掌柜之职时常换人,你觉得,伙计们是敬畏、佩服大掌柜这个职务,还是敬畏东主?”
“换句话说,关键时刻,如果一个精干的大掌柜要踢开东主,自己拉队伍创办商号,你觉得习惯了听大掌柜指挥的伙计们,是选择跟着大掌柜创业,还是留下来,跟着自己不熟悉的少东主?”
宇文理思索片刻,便明白叔叔的意思,确实,皇权(君权)和相权的斗争已经持续数百年,一旦皇权暗弱,宰相很容易成为权臣。
所以将宰相一分为几,变成如今的三高官官,就是削弱相权的必然结果。
但即便如此,尚书省作为行政机构,对于官僚集团的影响依旧很大,所以,正二品的尚书令在三高官官之中,品秩最高,依旧处于强势地位。
政事堂诸公,可以称为诸相,而削弱后的尚书令,依旧位列诸相之首,是为首相。
尚书令这一职务,从权力斗争角度来说,依旧有能力对皇权造成威胁,当文武官员习惯于听令于尚书令(职务,不是具体的尚书令人选),一旦情况不对,时任尚书令的人,就有可能搞出大事。
如果皇帝的手腕不错,可以有效掣肘尚书令,不用担心什么。
然而万一新君无能,或者少不经事,那么尚书令就有可能“失控”。
轻则行伊霍之事,重则谋朝篡位。
现在,让尚书令一职空缺,将正二品的“尚书令”一分为二,变成从二品的尚书左右仆射(以左仆射为主),在品秩上不会超出中书、门下高官官,可以有效减轻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当然,这样的决定要如何实施,和宇文理无关,他今年要将改制一事处理清楚,明年,就到扬州上任去了。
而宇文温要将尚书令一职留空,也就是设而不任,当然不是一时兴起:这算是遵循历史发展。
皇权和相权之争,是秦汉以来各朝各代中央权力之争的一个焦点,整体的发展趋势,就是皇权不断集中,相权不断被分割。
两汉时期,宰相由一人(职)变成三人(职),也就是三公,皇帝又设内外朝(汉武帝时起),以心腹近臣(录尚书事、尚书令、尚书仆射等)组成办事机构控制相权。
然而这种心腹办事机构日渐坐大后,又形成一个实际的行政中心,甚至取代了相权,到了魏晋年间,渐渐将三公(一般是太尉、司徒、司空)挤到一边,又对皇权构成威胁。
到了隋唐时期,通过三省六部制的建立,进一步分割相权。
隋时,尚书令一职长期空缺,到了唐,因为李世民曾担任过尚书令一职,所以自他玄武门之变夺位后,尚书令一职再无人担任,其职责,由尚书左右仆射分担。
宋元之际,相权又被分割,到了明初,随着朱元璋废除丞相,其子孙行内阁制度,以内阁大学士行使相权,皇权和相权的千年争斗,终于落幕。
所以,宇文温现在决定将尚书令一职留空,任由“历史的车轮”将相权“碾压”得跟碎,并不是因为犯了疑心病、成日里担心尚书令造反而致。
这是皇权的必然反应,和个人喜好无关。
又过了一会,该说的话说得差不多,宇文温不忘交代侄子:
“这海鱼,虽然生吃味美,但你最好还是莫吃,到了扬州也是如此。”
“毕竟,海鱼身上的寄生虫虽然比河鱼身上寄生虫少,但终归是有的,若是吃生鱼片多了,寄生虫入体,即便华佗再世,那也是救不活的。”
“侄儿知道的,侄儿向来不生吃水产。”
“还有,鱿鱼、墨鱼等海产,最好不要吃得太频繁,这些海产吃多了,容易得痛风,年轻时可能不觉得,老了,疼起来,后悔都没用了...”
见叔叔絮絮叨叨的交代,宇文理百感交集,仿佛眼前是去世多年的父亲在叮嘱他。
唉,摊上这么能干的叔叔,还能如何....再怎么样,叔叔总还是念及亲情的。
p; 宇文温对此的回答,就是从此将尚书令一职留空。
尚书令的职责,由左右仆射分担,于是,诸相之首的首相——尚书令,从今往后就不会有人担任了。
这是为什么呢?
面对侄子的疑问,宇文温倒也开诚布公:“如今即便有了政事堂,尚书令的地位依旧突出,若....”
宇文温差点说“若你是皇帝,该如何压制尚书令”,但这种话不妥,所以他顿了顿,说:
“若一个商号的大掌柜长期掌管人事、业务及日常事务,即便大掌柜之职时常换人,你觉得,伙计们是敬畏、佩服大掌柜这个职务,还是敬畏东主?”
“换句话说,关键时刻,如果一个精干的大掌柜要踢开东主,自己拉队伍创办商号,你觉得习惯了听大掌柜指挥的伙计们,是选择跟着大掌柜创业,还是留下来,跟着自己不熟悉的少东主?”
宇文理思索片刻,便明白叔叔的意思,确实,皇权(君权)和相权的斗争已经持续数百年,一旦皇权暗弱,宰相很容易成为权臣。
所以将宰相一分为几,变成如今的三高官官,就是削弱相权的必然结果。
但即便如此,尚书省作为行政机构,对于官僚集团的影响依旧很大,所以,正二品的尚书令在三高官官之中,品秩最高,依旧处于强势地位。
政事堂诸公,可以称为诸相,而削弱后的尚书令,依旧位列诸相之首,是为首相。
尚书令这一职务,从权力斗争角度来说,依旧有能力对皇权造成威胁,当文武官员习惯于听令于尚书令(职务,不是具体的尚书令人选),一旦情况不对,时任尚书令的人,就有可能搞出大事。
如果皇帝的手腕不错,可以有效掣肘尚书令,不用担心什么。
然而万一新君无能,或者少不经事,那么尚书令就有可能“失控”。
轻则行伊霍之事,重则谋朝篡位。
现在,让尚书令一职空缺,将正二品的“尚书令”一分为二,变成从二品的尚书左右仆射(以左仆射为主),在品秩上不会超出中书、门下高官官,可以有效减轻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当然,这样的决定要如何实施,和宇文理无关,他今年要将改制一事处理清楚,明年,就到扬州上任去了。
而宇文温要将尚书令一职留空,也就是设而不任,当然不是一时兴起:这算是遵循历史发展。
皇权和相权之争,是秦汉以来各朝各代中央权力之争的一个焦点,整体的发展趋势,就是皇权不断集中,相权不断被分割。
两汉时期,宰相由一人(职)变成三人(职),也就是三公,皇帝又设内外朝(汉武帝时起),以心腹近臣(录尚书事、尚书令、尚书仆射等)组成办事机构控制相权。
然而这种心腹办事机构日渐坐大后,又形成一个实际的行政中心,甚至取代了相权,到了魏晋年间,渐渐将三公(一般是太尉、司徒、司空)挤到一边,又对皇权构成威胁。
到了隋唐时期,通过三省六部制的建立,进一步分割相权。
隋时,尚书令一职长期空缺,到了唐,因为李世民曾担任过尚书令一职,所以自他玄武门之变夺位后,尚书令一职再无人担任,其职责,由尚书左右仆射分担。
宋元之际,相权又被分割,到了明初,随着朱元璋废除丞相,其子孙行内阁制度,以内阁大学士行使相权,皇权和相权的千年争斗,终于落幕。
所以,宇文温现在决定将尚书令一职留空,任由“历史的车轮”将相权“碾压”得跟碎,并不是因为犯了疑心病、成日里担心尚书令造反而致。
这是皇权的必然反应,和个人喜好无关。
又过了一会,该说的话说得差不多,宇文温不忘交代侄子:
“这海鱼,虽然生吃味美,但你最好还是莫吃,到了扬州也是如此。”
“毕竟,海鱼身上的寄生虫虽然比河鱼身上寄生虫少,但终归是有的,若是吃生鱼片多了,寄生虫入体,即便华佗再世,那也是救不活的。”
“侄儿知道的,侄儿向来不生吃水产。”
“还有,鱿鱼、墨鱼等海产,最好不要吃得太频繁,这些海产吃多了,容易得痛风,年轻时可能不觉得,老了,疼起来,后悔都没用了...”
见叔叔絮絮叨叨的交代,宇文理百感交集,仿佛眼前是去世多年的父亲在叮嘱他。
唉,摊上这么能干的叔叔,还能如何....再怎么样,叔叔总还是念及亲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