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shuyuedu.com,逆水行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春寒料峭,乍暖还寒,倒春寒的天气让人极易生病,差点因为昼夜温差大而着凉染病的杨济,一边喝着汤药,一边看报纸。
报纸上刊载着各类新闻,如今已是邺城常见的印刷品和消息载体,人们通过看报纸,可以知道许多时事,所以成了有钱人家的必备读物。
自去年年末到现在的数月时间,邺城报纸的发行量大涨,原因是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朝廷是否应该罢佛。
这一切,源自去年年底,《梁书》初稿完成、天子读过之后,对梁武帝不得善终,以及江南百姓在侯景之乱伤亡惨重之事颇为感慨。
于是,有官员上表称崇佛祸国殃民,奏请天子罢佛。
上表的官员不止一个,而反驳的官员也不止一个,双方就此话题展开多次辩论,朝廷又召集各地高僧齐聚京城,让这些高僧对“佛教乱梁”的质问进行正面回答。
高僧前往邺城需要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邺城内各方对于是否罢佛的辩论越来越多,其辩论内容,经朝廷许可,刊载(转载)在各大都会的报纸上,广而告之。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一事件,越来越多的官员甚至僧人参与到这场大辩论之中。
杨济作为旁观者,目睹了整件事发生及发展过程,他碍于身份,不太好公开表明立场,却对整件事的幕后主使之动机,摸得一清二楚。
幕后主使,当然就是天子,其动机,当然不是仅仅有感于梁武帝崇佛却不得好死。
杨济很清楚,许多信佛的官员之所以在此次辩论中表现活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担心天子以“佛教乱梁”为借口,再行罢佛(灭佛)之事。
当年,周国就有一次灭佛,若是再来一次可不妙,因为当今天子手段了得,光是持续十几年压低粮价、布价的能力,就让大家“不寒而栗”。
若这位铁了心灭佛,保不齐使出什么“绝户计”,届时中原佛教必然迎来一场浩劫。
然而,杨济本人不认为天子要灭佛。
天子很讲究“实用”,也意识到百姓需要精神上的寄托,而朝廷又不可能让道教一家独大,所以,此次借题发挥,不过是找个由头敲打敲打中原佛教罢了。
现在,许多高僧抵达邺城,随后以太史丞傅弈为首、主张罢佛的官员们,于昨日和这些高僧辩论。
辩论内容,刊载在今日发行的报纸上,于是“邺城纸贵”。
杨济现在看报纸,就是要看辩论过程,看着看着,他发现发难的傅弈等人,采取了一种很特别的策略:不和佛门信徒在经义上辩论,只问“是”或“不是”。
那些和傅弈一起声讨“佛教乱梁”的官员,似乎心有灵犀,思路出奇的一致:全都死咬梁武帝崇佛却不得善终、江南百姓崇佛却家破人亡两件事,以为“苦主”鸣不平的方式,质疑佛祖为何不显灵。
高僧们一开始,当然要以因果报应、转世轮回来解释,这些官员不纠缠于因果报应、转世轮回到底存不存在,直接就反问:
既然因果前世注定,百姓今生命运已定,那么,要朝廷何用?
是不是百姓可以不缴纳租庸调、不服劳役?
是不是不需要朝廷修路搭桥,改善民生?不需要兴修水利、抗洪救灾、赈济灾民?不需要操练军队,清剿贼寇、抵御外敌?
是不是说父母官可以不理事务,不体恤治下百姓生活疾苦?不用劝课农桑,不用教化百姓?
是不是朝廷应该罢铜钱,好让大家把铜都用来铸造佛像以示虔诚礼佛之心?
各种发难,不离一个意思:既然今世已注定,那么朝廷就不需要存在了?
一连串的问题后,傅奕来了个总结:这些问题,你们只需回答“是”或“不是”。
提问者一开场就把话题扯到这种地步,在场高僧还有信佛的官员,谁敢直接说“是”?
首先那些信佛的官员不敢这么回答,不然就是逆臣;其次,那些高僧也不敢这么回答,否则就是妖僧。
所以,他们众口一致说朝廷行仁... -->>
春寒料峭,乍暖还寒,倒春寒的天气让人极易生病,差点因为昼夜温差大而着凉染病的杨济,一边喝着汤药,一边看报纸。
报纸上刊载着各类新闻,如今已是邺城常见的印刷品和消息载体,人们通过看报纸,可以知道许多时事,所以成了有钱人家的必备读物。
自去年年末到现在的数月时间,邺城报纸的发行量大涨,原因是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朝廷是否应该罢佛。
这一切,源自去年年底,《梁书》初稿完成、天子读过之后,对梁武帝不得善终,以及江南百姓在侯景之乱伤亡惨重之事颇为感慨。
于是,有官员上表称崇佛祸国殃民,奏请天子罢佛。
上表的官员不止一个,而反驳的官员也不止一个,双方就此话题展开多次辩论,朝廷又召集各地高僧齐聚京城,让这些高僧对“佛教乱梁”的质问进行正面回答。
高僧前往邺城需要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邺城内各方对于是否罢佛的辩论越来越多,其辩论内容,经朝廷许可,刊载(转载)在各大都会的报纸上,广而告之。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一事件,越来越多的官员甚至僧人参与到这场大辩论之中。
杨济作为旁观者,目睹了整件事发生及发展过程,他碍于身份,不太好公开表明立场,却对整件事的幕后主使之动机,摸得一清二楚。
幕后主使,当然就是天子,其动机,当然不是仅仅有感于梁武帝崇佛却不得好死。
杨济很清楚,许多信佛的官员之所以在此次辩论中表现活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担心天子以“佛教乱梁”为借口,再行罢佛(灭佛)之事。
当年,周国就有一次灭佛,若是再来一次可不妙,因为当今天子手段了得,光是持续十几年压低粮价、布价的能力,就让大家“不寒而栗”。
若这位铁了心灭佛,保不齐使出什么“绝户计”,届时中原佛教必然迎来一场浩劫。
然而,杨济本人不认为天子要灭佛。
天子很讲究“实用”,也意识到百姓需要精神上的寄托,而朝廷又不可能让道教一家独大,所以,此次借题发挥,不过是找个由头敲打敲打中原佛教罢了。
现在,许多高僧抵达邺城,随后以太史丞傅弈为首、主张罢佛的官员们,于昨日和这些高僧辩论。
辩论内容,刊载在今日发行的报纸上,于是“邺城纸贵”。
杨济现在看报纸,就是要看辩论过程,看着看着,他发现发难的傅弈等人,采取了一种很特别的策略:不和佛门信徒在经义上辩论,只问“是”或“不是”。
那些和傅弈一起声讨“佛教乱梁”的官员,似乎心有灵犀,思路出奇的一致:全都死咬梁武帝崇佛却不得善终、江南百姓崇佛却家破人亡两件事,以为“苦主”鸣不平的方式,质疑佛祖为何不显灵。
高僧们一开始,当然要以因果报应、转世轮回来解释,这些官员不纠缠于因果报应、转世轮回到底存不存在,直接就反问:
既然因果前世注定,百姓今生命运已定,那么,要朝廷何用?
是不是百姓可以不缴纳租庸调、不服劳役?
是不是不需要朝廷修路搭桥,改善民生?不需要兴修水利、抗洪救灾、赈济灾民?不需要操练军队,清剿贼寇、抵御外敌?
是不是说父母官可以不理事务,不体恤治下百姓生活疾苦?不用劝课农桑,不用教化百姓?
是不是朝廷应该罢铜钱,好让大家把铜都用来铸造佛像以示虔诚礼佛之心?
各种发难,不离一个意思:既然今世已注定,那么朝廷就不需要存在了?
一连串的问题后,傅奕来了个总结:这些问题,你们只需回答“是”或“不是”。
提问者一开场就把话题扯到这种地步,在场高僧还有信佛的官员,谁敢直接说“是”?
首先那些信佛的官员不敢这么回答,不然就是逆臣;其次,那些高僧也不敢这么回答,否则就是妖僧。
所以,他们众口一致说朝廷行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