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shuyuedu.com,逆水行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上是竞争不过士族的。
唯有学识这一根救命稻草,是最后的机会。
族中子弟写得一手好字,做得好诗、好文章,以文学之名让郡守、刺史“耳熟”,继而有机会参加地方官举办的游宴,和各位英彦谈经论典,给地方官留下一个好印象。
不停地加深对方的好印象,那么被其举荐、征辟入仕的机会就来了。
各地的寒族子弟为了这渺茫的机会争破头,想要脱颖而出,拼命读书就是不二选择,寒族能请得起先生教书,也能够创办族学、宗学,就读的子弟众多,但总体而言,比起士族的教育水准差了很多。
他们请不来名师,族学、宗学里的藏书数量少、质量差,都是不知传了多少手的手抄书,错字、漏字、别字一大堆,比起士族家传的“原版”,那可寒酸得多。
书的内容不对,学得越努力以后越倒霉。
教材不行,师资也不行,对于一个学子来说,开蒙很重要,这就像起房子,房基不牢,房子起不高,而一个有耐心、会给幼童开蒙的老师,可遇而不可求。
对于士族来说,幼童的开蒙老师大多是自己的族亲甚至至亲,这些人经常给族中子弟教书、开蒙,很有经验,而请来的名师也会认真负责,尽心尽力。
寒族请来的先生呢?也许满腹经纶,但未必是一个好老师,未必是一个会开蒙的好老师。
寒族子弟,在开蒙这第一步就输了,教材、师资跟不上,往后的寒窗苦读,除了罕见的天赋异禀者,其他人和士族子弟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士族子弟即便不靠阀阅、家世、郡望,光靠学问也同样能轻松压寒门子弟一头。
而以寒族的家境,即便请不来名师,也能让子弟到名师门下拜师求学,然而并不是每个家族都有充沛财力,让子弟远赴数百里上千里外,在名师门下求学,更别说一学就是十余年。
所以寒族的教育情况,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体来说,需要好老师、大量的书籍,却大多无法如愿,这不是宇文温信口雌黄,而是有充分的事实依据。
黄州书籍畅销各地,书商们和各地欲兴族学的豪强、大族颇有来往,在闲谈之中,他们能感受到这些家族对于老师、书籍的渴望。
这样的反馈汇聚到西阳,形成文字出现在宇文温的书案上,让他看到了一个商机。
对于寒族来说,购买知识的需求很迫切,也有充足的财力来购买知识,这就是宇文温看到的商机,精心选定的“市场”。
王頍对这个诡异的结论无话可说,他觉得用经商的观点来分析所谓知识的“市场”,实在是太市侩了,但又不得不承认宇文温说得有道理。
不说宇文温给出的种种例子,以王頍自己的亲身经历,就能知道宇文温所言非虚,只是对方用奇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实在是让他大开眼界。
宇文温见王頍对他的“市场分析”表示认同,于是开始进行下一步讲解,那就是“市场细分”。
把寒族作为一个“市场”,那么“市场细分”,就是将寒族细分,换而言之,寒族是各地大大小小地主的统称,家族不计其数,对于知识的具体需求也有不同,所以需要“细分”。
打开门做买卖,对于酒肆来说,到酒肆消费的客人因为财力(需求)不同,所以酒肆为其准备的酒菜其档次也不同。
同样的道理,对于出售知识的人来说,购买知识的客人,其需求不同,也决定了所售知识的档次和价格也有不同,宇文温为此做了几个假设。
需求之一,希望子弟受教育之后,能够看得懂书信并且能写信、能看懂官署的公告,看得懂田契、地契、房契等各种契约,能够看得懂账本,有这样的知识水平就够了。
这样的寒族,不打算以学问作为入仕的敲门砖,他们就想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儿子能读书写字,不会被人骗、不会被账房骗就行了,字嘛,只要别人看得出写的是什么字就行。
需求之二,在需求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希望接受教育的子弟,通晓典故,字体工整,写出的文章条理通顺,能读完四书五经等典籍。
这样的寒族,没有坚定的决心让子弟入仕,或者是想以武入仕,所以不打算投入过多财力在读书上,但又想让子弟们有过得去的学识。
需求之三,就是那些试图让子弟以文入仕的寒族,他们愿意投入大量财力、下定决心要让子弟受到良好的教育,要和其他家族的佼佼者竞争。
用出色的表现,争取让地方官注意到自己,争取入仕的机会,争取改变家族的命运。
三种不同的需求,决定了对知识的不同需求,那么对于经营教育产业的掌柜来说,售价也就不同。
王頍一听到“售价”,心里就觉得不舒服,他认为把知识等同于猪肉、肆意切割称重出售,这种行为简直是斯文扫地,读书人之耻。
宇文温说了这么多,他是听出来言下之意了,之前还以为宇文温编制《教学大纲》所图不小,是要为推行考试选拔人才做准备,结果现在看来,赚钱是排在第一位的。
对方极力强调“师资”、“教材”,就是要利用手中的这两种资源来赚钱。
黄州的书商实力很强,书籍的出版量每年都在明显增加,所以若能够推行所谓“教育产业化”,那么确实有助于进一步促进黄州出版业的发展,增加“营业额”。
而黄州州学此时聚集了许多经学名家、知名大儒,这就是最刺眼的招幌,足以吸引山南及周边各地寒族子弟,千里迢迢来到西阳求学。
求学的人越多,对于书籍、纸张、笔墨的需求也越大,而学生越多,先生/老师们的收入也就越来越多,会有更多的学者来到西阳寓居,出售知识赚钱。
赚钱,出售知识赚钱,你们寒窗苦读数十载,就是为了赚钱?简直是有辱斯文!!
王頍想到这里就来火,但他不好发作,强忍着怒火,他试图反驳一二:“大王,请恕属下直言...”
“直言即可。”
“属下所言可能多有冒犯...”
“讲。”
“大王,是不是太小看读书人的傲骨了?有多少知名学者,会不顾名声参与到这种明码标价、出售知识的事情中来!”手机用户请浏览m.69zw.co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上是竞争不过士族的。
唯有学识这一根救命稻草,是最后的机会。
族中子弟写得一手好字,做得好诗、好文章,以文学之名让郡守、刺史“耳熟”,继而有机会参加地方官举办的游宴,和各位英彦谈经论典,给地方官留下一个好印象。
不停地加深对方的好印象,那么被其举荐、征辟入仕的机会就来了。
各地的寒族子弟为了这渺茫的机会争破头,想要脱颖而出,拼命读书就是不二选择,寒族能请得起先生教书,也能够创办族学、宗学,就读的子弟众多,但总体而言,比起士族的教育水准差了很多。
他们请不来名师,族学、宗学里的藏书数量少、质量差,都是不知传了多少手的手抄书,错字、漏字、别字一大堆,比起士族家传的“原版”,那可寒酸得多。
书的内容不对,学得越努力以后越倒霉。
教材不行,师资也不行,对于一个学子来说,开蒙很重要,这就像起房子,房基不牢,房子起不高,而一个有耐心、会给幼童开蒙的老师,可遇而不可求。
对于士族来说,幼童的开蒙老师大多是自己的族亲甚至至亲,这些人经常给族中子弟教书、开蒙,很有经验,而请来的名师也会认真负责,尽心尽力。
寒族请来的先生呢?也许满腹经纶,但未必是一个好老师,未必是一个会开蒙的好老师。
寒族子弟,在开蒙这第一步就输了,教材、师资跟不上,往后的寒窗苦读,除了罕见的天赋异禀者,其他人和士族子弟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士族子弟即便不靠阀阅、家世、郡望,光靠学问也同样能轻松压寒门子弟一头。
而以寒族的家境,即便请不来名师,也能让子弟到名师门下拜师求学,然而并不是每个家族都有充沛财力,让子弟远赴数百里上千里外,在名师门下求学,更别说一学就是十余年。
所以寒族的教育情况,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体来说,需要好老师、大量的书籍,却大多无法如愿,这不是宇文温信口雌黄,而是有充分的事实依据。
黄州书籍畅销各地,书商们和各地欲兴族学的豪强、大族颇有来往,在闲谈之中,他们能感受到这些家族对于老师、书籍的渴望。
这样的反馈汇聚到西阳,形成文字出现在宇文温的书案上,让他看到了一个商机。
对于寒族来说,购买知识的需求很迫切,也有充足的财力来购买知识,这就是宇文温看到的商机,精心选定的“市场”。
王頍对这个诡异的结论无话可说,他觉得用经商的观点来分析所谓知识的“市场”,实在是太市侩了,但又不得不承认宇文温说得有道理。
不说宇文温给出的种种例子,以王頍自己的亲身经历,就能知道宇文温所言非虚,只是对方用奇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实在是让他大开眼界。
宇文温见王頍对他的“市场分析”表示认同,于是开始进行下一步讲解,那就是“市场细分”。
把寒族作为一个“市场”,那么“市场细分”,就是将寒族细分,换而言之,寒族是各地大大小小地主的统称,家族不计其数,对于知识的具体需求也有不同,所以需要“细分”。
打开门做买卖,对于酒肆来说,到酒肆消费的客人因为财力(需求)不同,所以酒肆为其准备的酒菜其档次也不同。
同样的道理,对于出售知识的人来说,购买知识的客人,其需求不同,也决定了所售知识的档次和价格也有不同,宇文温为此做了几个假设。
需求之一,希望子弟受教育之后,能够看得懂书信并且能写信、能看懂官署的公告,看得懂田契、地契、房契等各种契约,能够看得懂账本,有这样的知识水平就够了。
这样的寒族,不打算以学问作为入仕的敲门砖,他们就想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儿子能读书写字,不会被人骗、不会被账房骗就行了,字嘛,只要别人看得出写的是什么字就行。
需求之二,在需求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希望接受教育的子弟,通晓典故,字体工整,写出的文章条理通顺,能读完四书五经等典籍。
这样的寒族,没有坚定的决心让子弟入仕,或者是想以武入仕,所以不打算投入过多财力在读书上,但又想让子弟们有过得去的学识。
需求之三,就是那些试图让子弟以文入仕的寒族,他们愿意投入大量财力、下定决心要让子弟受到良好的教育,要和其他家族的佼佼者竞争。
用出色的表现,争取让地方官注意到自己,争取入仕的机会,争取改变家族的命运。
三种不同的需求,决定了对知识的不同需求,那么对于经营教育产业的掌柜来说,售价也就不同。
王頍一听到“售价”,心里就觉得不舒服,他认为把知识等同于猪肉、肆意切割称重出售,这种行为简直是斯文扫地,读书人之耻。
宇文温说了这么多,他是听出来言下之意了,之前还以为宇文温编制《教学大纲》所图不小,是要为推行考试选拔人才做准备,结果现在看来,赚钱是排在第一位的。
对方极力强调“师资”、“教材”,就是要利用手中的这两种资源来赚钱。
黄州的书商实力很强,书籍的出版量每年都在明显增加,所以若能够推行所谓“教育产业化”,那么确实有助于进一步促进黄州出版业的发展,增加“营业额”。
而黄州州学此时聚集了许多经学名家、知名大儒,这就是最刺眼的招幌,足以吸引山南及周边各地寒族子弟,千里迢迢来到西阳求学。
求学的人越多,对于书籍、纸张、笔墨的需求也越大,而学生越多,先生/老师们的收入也就越来越多,会有更多的学者来到西阳寓居,出售知识赚钱。
赚钱,出售知识赚钱,你们寒窗苦读数十载,就是为了赚钱?简直是有辱斯文!!
王頍想到这里就来火,但他不好发作,强忍着怒火,他试图反驳一二:“大王,请恕属下直言...”
“直言即可。”
“属下所言可能多有冒犯...”
“讲。”
“大王,是不是太小看读书人的傲骨了?有多少知名学者,会不顾名声参与到这种明码标价、出售知识的事情中来!”手机用户请浏览m.69zw.co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