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shuyuedu.com,1627崛起南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个时代的大明已经如同一艘快要倾覆的大船,船底处处都在漏水,外界环境狂风暴雨不停,船上的人也内斗不休,根本就没有修补这艘船的机会。不过对于来到这个时代刚刚进入第三年,根基还不算太牢固的穿越集团来说,大明帝国依然是一个暂时无法对抗的庞然大物,而且在绝大多数穿越者的心目中,也并不想让大明太快倒下,毕竟大明还算是汉人正统,而关外的野猪皮则是完完全全的蛮夷。因此海汉的基本立场还是站在大明一方的,如果能够通过军事援助的手段帮这个快要走到终点的帝国续命,绝大多数人肯定会投赞成票——当然了,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援助,肯定不会是无偿提供的。
关于如何为大明续命的议题,其实早在穿越之前就已经开始在当时的筹委会内部讨论,比较普遍的观点是认为大明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单单是军事实力的虚弱,而是整个社会体系的落后所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在这一时期统统爆发出来,单方面的军事援助并不能改变大明帝国日薄西山走下坡路的现实。不过合理的援助手段或许能够帮助大明扛住来自东北关外的攻击,从而让穿越集团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来充分利用大明治下的市场和各种资源,壮大自身的实力。
要跟大明朝廷进行军事方面的合作,这其中涉及的方方面面极为复杂,需要考虑的问题也很多。不过好在目前已经有了与广东官府和福建水师的某些并未完全公开的合作,相关部门也算是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不至于事到临头再去现找门路。
“跑题跑得太远了,各位还是先听我把征兵扩编的事情说完吧!”颜楚杰见这讨论的话题已经偏离了原点很远的距离,赶紧将大家的注意力拉回到自己的议案上:“部队扩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相信大家都已经通过我的介绍有所了解了,下面我再说一说征兵的计划。”
海汉民团的待遇一向不错,入伍后就直接获得归化民籍贯,并享受二级劳工的薪酬标准,而且由于频繁的扩军,底层民兵获得升迁的机会其实也相当多,现在民团中班排长级别的基层军官,已经全部换成了入伍早,表现好的归化民民兵,个别表现优异的人员,接下来还会有继续向上的升迁机会,而这种上升速度在同时代其他势力的军队中是很难出现的。
另外民团士兵退伍转业,或是在战斗中负伤、战死,都会得到十分周到的善后安排和照顾,以及优厚的酬劳或抚恤金,如果退伍后不愿接受民政部门的工作安排,也可以分到至少三十亩廉租耕地,自行回家务农。说得难听一点,对普通百姓来说,在海汉民团当兵为执委会卖命的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优厚待遇,再加上海汉民团参与的战斗从无败绩,战果堪称辉煌,在海汉治下区域内的青壮参军的热情一直都非常高。军方每一次对外征兵,几乎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征集到所需的兵员,而且往往应征者数量会大大超出原本的征兵计划。因此对颜楚杰来说,开放下一阶段的征兵根本毋须担心兵源问题,尽管计划中的征兵额度可能会超过千人,但以现在海汉治下的人口规模来看,多半还是会出现应征者爆棚的景象。
“在征兵计划中有一个小的调整,希望各位留意。”颜楚杰介绍道:“因为石碌项目的进行,在近半年里会有一批黎峒和苗寨逐步从石碌地区迁出,这些山寨里有大量的适龄青壮,都是很好的兵源,所以我们打算将征兵的地区重点放在石碌,吸收当地的土著青壮入伍,这样也可以对当地的社会稳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黎苗青年入伍,在海汉民团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尽管黎苗两族在过去有着比较深刻的********,但黎苗两族的民兵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却很快就消除了隔阂,变成了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的伙伴。而这种部队里所建立起来的战友关系也逐步影响到了外部,往年司空见惯的两族之间发生斗殴甚至武装冲突事件的频率也迅速下降,关系逐步正常化。
这也难怪,海汉给予了愿意合作的黎苗山寨极大的扶持力度,让他们能够通过劳动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和生活保障,并且取消了大明颁布的很多歧视性规定,对黎苗两族的待遇一视同仁。在能够吃饱穿暖,获得基本的尊严之后,黎苗两族都不用再为了争夺生存空间和生产资源而发生争斗,年轻好斗的少壮派又多数进了民团当兵,和平自然而然就降临了。
不过在此之前的征兵当中,为了保证占据人口多数的汉人的利益,军方一般还是主要录取汉人兵员,黎苗两族出身的民兵目前在民团中的比例大概也只保持在接近三成的水平。而这次军方的扩军征兵计划中,希望能够更多的征收黎苗两族的青壮入伍,并希望借此来缓解石碌项目在移民安置方面所面临的压力。
对于军方这样的安排,倒是没有人提出异议,像民政部更是旗帜鲜明地表示了赞赏的态度。宁崎开口接道:“这样也好,石碌项目需要迁徙黎苗山民有两三千人之多,其中青壮占了一半,你们军队把那些青壮收走,我们安排移民也轻松一些。”
由于军方在事前的充分准备,这次的扩军议案没有在常务会上受到太多的刁难便获得了通过。不过由扩军所议案所衍生出来的为大明提供军事援助的方案,因为涉及到的部门和所需的准备工作太多,并没有在会上得出明确的结论,还需要另外择时来进行专门的调研才行。
进入七月之后,从隔海相望的中南半岛上终于传来... -->>
这个时代的大明已经如同一艘快要倾覆的大船,船底处处都在漏水,外界环境狂风暴雨不停,船上的人也内斗不休,根本就没有修补这艘船的机会。不过对于来到这个时代刚刚进入第三年,根基还不算太牢固的穿越集团来说,大明帝国依然是一个暂时无法对抗的庞然大物,而且在绝大多数穿越者的心目中,也并不想让大明太快倒下,毕竟大明还算是汉人正统,而关外的野猪皮则是完完全全的蛮夷。因此海汉的基本立场还是站在大明一方的,如果能够通过军事援助的手段帮这个快要走到终点的帝国续命,绝大多数人肯定会投赞成票——当然了,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援助,肯定不会是无偿提供的。
关于如何为大明续命的议题,其实早在穿越之前就已经开始在当时的筹委会内部讨论,比较普遍的观点是认为大明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单单是军事实力的虚弱,而是整个社会体系的落后所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在这一时期统统爆发出来,单方面的军事援助并不能改变大明帝国日薄西山走下坡路的现实。不过合理的援助手段或许能够帮助大明扛住来自东北关外的攻击,从而让穿越集团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来充分利用大明治下的市场和各种资源,壮大自身的实力。
要跟大明朝廷进行军事方面的合作,这其中涉及的方方面面极为复杂,需要考虑的问题也很多。不过好在目前已经有了与广东官府和福建水师的某些并未完全公开的合作,相关部门也算是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不至于事到临头再去现找门路。
“跑题跑得太远了,各位还是先听我把征兵扩编的事情说完吧!”颜楚杰见这讨论的话题已经偏离了原点很远的距离,赶紧将大家的注意力拉回到自己的议案上:“部队扩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相信大家都已经通过我的介绍有所了解了,下面我再说一说征兵的计划。”
海汉民团的待遇一向不错,入伍后就直接获得归化民籍贯,并享受二级劳工的薪酬标准,而且由于频繁的扩军,底层民兵获得升迁的机会其实也相当多,现在民团中班排长级别的基层军官,已经全部换成了入伍早,表现好的归化民民兵,个别表现优异的人员,接下来还会有继续向上的升迁机会,而这种上升速度在同时代其他势力的军队中是很难出现的。
另外民团士兵退伍转业,或是在战斗中负伤、战死,都会得到十分周到的善后安排和照顾,以及优厚的酬劳或抚恤金,如果退伍后不愿接受民政部门的工作安排,也可以分到至少三十亩廉租耕地,自行回家务农。说得难听一点,对普通百姓来说,在海汉民团当兵为执委会卖命的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优厚待遇,再加上海汉民团参与的战斗从无败绩,战果堪称辉煌,在海汉治下区域内的青壮参军的热情一直都非常高。军方每一次对外征兵,几乎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征集到所需的兵员,而且往往应征者数量会大大超出原本的征兵计划。因此对颜楚杰来说,开放下一阶段的征兵根本毋须担心兵源问题,尽管计划中的征兵额度可能会超过千人,但以现在海汉治下的人口规模来看,多半还是会出现应征者爆棚的景象。
“在征兵计划中有一个小的调整,希望各位留意。”颜楚杰介绍道:“因为石碌项目的进行,在近半年里会有一批黎峒和苗寨逐步从石碌地区迁出,这些山寨里有大量的适龄青壮,都是很好的兵源,所以我们打算将征兵的地区重点放在石碌,吸收当地的土著青壮入伍,这样也可以对当地的社会稳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黎苗青年入伍,在海汉民团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尽管黎苗两族在过去有着比较深刻的********,但黎苗两族的民兵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却很快就消除了隔阂,变成了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的伙伴。而这种部队里所建立起来的战友关系也逐步影响到了外部,往年司空见惯的两族之间发生斗殴甚至武装冲突事件的频率也迅速下降,关系逐步正常化。
这也难怪,海汉给予了愿意合作的黎苗山寨极大的扶持力度,让他们能够通过劳动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和生活保障,并且取消了大明颁布的很多歧视性规定,对黎苗两族的待遇一视同仁。在能够吃饱穿暖,获得基本的尊严之后,黎苗两族都不用再为了争夺生存空间和生产资源而发生争斗,年轻好斗的少壮派又多数进了民团当兵,和平自然而然就降临了。
不过在此之前的征兵当中,为了保证占据人口多数的汉人的利益,军方一般还是主要录取汉人兵员,黎苗两族出身的民兵目前在民团中的比例大概也只保持在接近三成的水平。而这次军方的扩军征兵计划中,希望能够更多的征收黎苗两族的青壮入伍,并希望借此来缓解石碌项目在移民安置方面所面临的压力。
对于军方这样的安排,倒是没有人提出异议,像民政部更是旗帜鲜明地表示了赞赏的态度。宁崎开口接道:“这样也好,石碌项目需要迁徙黎苗山民有两三千人之多,其中青壮占了一半,你们军队把那些青壮收走,我们安排移民也轻松一些。”
由于军方在事前的充分准备,这次的扩军议案没有在常务会上受到太多的刁难便获得了通过。不过由扩军所议案所衍生出来的为大明提供军事援助的方案,因为涉及到的部门和所需的准备工作太多,并没有在会上得出明确的结论,还需要另外择时来进行专门的调研才行。
进入七月之后,从隔海相望的中南半岛上终于传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