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shuyuedu.com,1627崛起南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江湖越老,胆子越小。海汉在历年来的海外征战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但这并未让军方将领们在即将到来的又一次作战任务面前掉以轻心,哪怕这次对手的纸面实力看起来跟己方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负责指挥此次行动的钱天敦等人也丝毫不敢大意,仍然在努力完善作战计划,尽力避免行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数。
但仍然会有一些战争开始之前的征兆,因为海汉的军事调动和物资采购而逐渐显现出来。即便市面上没有很确切的消息,但商人们趋利避害的天性却十分敏锐,从三月开始,从大明方向前往日本的商船便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
尤其是浙江福建两处对日贸易量比较大的地区,商人们的反应就更为显著,消息灵通的大商人们默默地取消了原定前往日本的航运安排,而没有内部消息的普通商人也都见微知著,察觉到了去往日本的贸易航线似乎存在着某种潜在的风险,除了极少数想抓着这种机会捞一笔的冒险家,大多数商人还是会本着趋利避害的原则,暂时放弃前往日本。
至于已经在此之前就收到海汉警告的荷兰和葡萄牙,自然更不可能把海汉的告诫当作耳边风,早就各自悄悄通知了本国商人取消近期的日本行程,以免在海汉接下来的军事行动中遭到误伤。
所以尽管海汉军方和情报部门都设法做了很多工作以免军情泄漏,但依然会有很多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慢慢传播开来。在此期间当然也有一些造访大明港口的日本商人得到了一些隐隐约约的消息,能在这个时期离开日本到海外进行贸易活动的商人大多都有官方背景,因此其实也还是难以避免有风声在这段时期传回到日本。
至于藏身平户藩的十八芝余党,他们得到消息的时间大概还要更早一些,而且传回消息的地点也远不止宁波城的孙飞舟一处,所以在海汉军正式发动之前,平户藩其实已经收到了一些不太好的风声。
但平户藩的藩主松浦氏认为情况应该不会像传闻那么糟糕,海汉国似乎没有充分的理由发动一场跨海战争,即便是有这样的意图,也不太可能这么快就发起行动。毕竟在他们的认知中,丰臣秀吉当年攻打朝鲜花了足足一年的时间来完成筹备工作,虽然听说海汉军很厉害,但也绝无可能说打就打,这可是跨海作战,而且海汉国距离日本山高水远,岂能说战便战。
松浦氏的认知当然很片面,丰臣秀吉在1592年发动战争的时候共调动了军队三十万人,仅充当先锋的第一军团兵力就多达一万八千余人。这样的出兵规模,所需做的准备工作自然十分繁杂。当时不但每个大名都要应征出兵,而且临海的大名还得负责建造战船和招募水手,而完成物资和人员的统筹工作算是一件大工程,根本无法在短期内完成。当时几乎是举日本全国之力,也花了一年的时间才从对马岛出兵登陆朝鲜。
而海汉的出兵规模就根本没那么大,南北两路部队加在一起也不足万人,加之备战工作的运作更加高效,相较当年丰臣秀吉主持的战争,的确更容易完成人员物资的调配集结。
至于海汉国离日本国的距离的确很远,但日本方面由于闭关锁国,对海外殖民地这种存在并不是特别了解,也不清楚海汉在海外部署的军事力量有多强的实力,因此会对形势产生一些误判,认为海汉是从南海发兵,那兵发日本的难度自然大到了难以想象。
当然平户藩也并非没有明眼人,作为松浦氏家臣的田川氏就认为海汉并非虚张声势,而是真的打算要对平户藩采取某些军事手段。
这样的看法当然是来于效力田川氏的十八芝余党。这些人很清楚海汉拥有何等可怕的军事实力,当年十八芝就是对于海汉的实力估计不足,没有料想到海汉会出兵福建攻打澎湖,结果导致了应战准备不足,在决战中很快就败下阵来。
这样的失误,他们不想再次出现,因此对于近期所收到的一些风声,这些人非常重视,在进行分析之后,便建议田川氏家主立刻开始做战争准备。
作出这种判断的主要依据还是来自于田川氏在大明东南沿海的布局。为数众多的秘密据点在最近几个月陆续出事,要嘛被当地官府以各种罪名抓人抄家,要嘛就是无声无息地从时间消失了,最后还是从宁波通过飞鸽传书发回消息,才知道已经顺藤摸瓜查到了日本这边。
以海汉的做事风格,到了这个程度应该就不会坐视他们躲在日本悄悄发展,动手只是迟早问题。既然浙江那边已经有了海汉军出征前的一些征兆,那战事的爆发大概就是时间问题了。
当然了,这些人也知道己方尚未拥有足够的战斗力,要尽量避免跟海汉军正面对决,所以应战的策略还是要以袭扰为主。最重要的是留出后路,一旦局势恶化,就尽快逃离海汉的攻击范围。日本国如此之大,他们应当也还能找到别的落脚之地。
还有另外一种应对策略,那就是立刻向幕府求援,由幕府组织援军,守株待兔等着海汉来攻。但这种方案的受限条件太多,而且平户藩近年不太受幕府待见,这样的求援搞不好会碰一鼻子灰,反而会在幕府那边自曝其短,让幕府可以顺理成章地夺去平户港目前的对外贸易特权。不到万不得已,不宜启动这样的应对方案。
所以最终十八芝余党给田川氏的建议是做好两手准备,在准备开战的同时,也要准备好退路,一旦战事不利就要尽快脱身。
由于向田川氏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军工技术,帮助田川氏成为了平户藩数的着的大人物,甚至隐隐有... -->>
江湖越老,胆子越小。海汉在历年来的海外征战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但这并未让军方将领们在即将到来的又一次作战任务面前掉以轻心,哪怕这次对手的纸面实力看起来跟己方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负责指挥此次行动的钱天敦等人也丝毫不敢大意,仍然在努力完善作战计划,尽力避免行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数。
但仍然会有一些战争开始之前的征兆,因为海汉的军事调动和物资采购而逐渐显现出来。即便市面上没有很确切的消息,但商人们趋利避害的天性却十分敏锐,从三月开始,从大明方向前往日本的商船便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
尤其是浙江福建两处对日贸易量比较大的地区,商人们的反应就更为显著,消息灵通的大商人们默默地取消了原定前往日本的航运安排,而没有内部消息的普通商人也都见微知著,察觉到了去往日本的贸易航线似乎存在着某种潜在的风险,除了极少数想抓着这种机会捞一笔的冒险家,大多数商人还是会本着趋利避害的原则,暂时放弃前往日本。
至于已经在此之前就收到海汉警告的荷兰和葡萄牙,自然更不可能把海汉的告诫当作耳边风,早就各自悄悄通知了本国商人取消近期的日本行程,以免在海汉接下来的军事行动中遭到误伤。
所以尽管海汉军方和情报部门都设法做了很多工作以免军情泄漏,但依然会有很多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慢慢传播开来。在此期间当然也有一些造访大明港口的日本商人得到了一些隐隐约约的消息,能在这个时期离开日本到海外进行贸易活动的商人大多都有官方背景,因此其实也还是难以避免有风声在这段时期传回到日本。
至于藏身平户藩的十八芝余党,他们得到消息的时间大概还要更早一些,而且传回消息的地点也远不止宁波城的孙飞舟一处,所以在海汉军正式发动之前,平户藩其实已经收到了一些不太好的风声。
但平户藩的藩主松浦氏认为情况应该不会像传闻那么糟糕,海汉国似乎没有充分的理由发动一场跨海战争,即便是有这样的意图,也不太可能这么快就发起行动。毕竟在他们的认知中,丰臣秀吉当年攻打朝鲜花了足足一年的时间来完成筹备工作,虽然听说海汉军很厉害,但也绝无可能说打就打,这可是跨海作战,而且海汉国距离日本山高水远,岂能说战便战。
松浦氏的认知当然很片面,丰臣秀吉在1592年发动战争的时候共调动了军队三十万人,仅充当先锋的第一军团兵力就多达一万八千余人。这样的出兵规模,所需做的准备工作自然十分繁杂。当时不但每个大名都要应征出兵,而且临海的大名还得负责建造战船和招募水手,而完成物资和人员的统筹工作算是一件大工程,根本无法在短期内完成。当时几乎是举日本全国之力,也花了一年的时间才从对马岛出兵登陆朝鲜。
而海汉的出兵规模就根本没那么大,南北两路部队加在一起也不足万人,加之备战工作的运作更加高效,相较当年丰臣秀吉主持的战争,的确更容易完成人员物资的调配集结。
至于海汉国离日本国的距离的确很远,但日本方面由于闭关锁国,对海外殖民地这种存在并不是特别了解,也不清楚海汉在海外部署的军事力量有多强的实力,因此会对形势产生一些误判,认为海汉是从南海发兵,那兵发日本的难度自然大到了难以想象。
当然平户藩也并非没有明眼人,作为松浦氏家臣的田川氏就认为海汉并非虚张声势,而是真的打算要对平户藩采取某些军事手段。
这样的看法当然是来于效力田川氏的十八芝余党。这些人很清楚海汉拥有何等可怕的军事实力,当年十八芝就是对于海汉的实力估计不足,没有料想到海汉会出兵福建攻打澎湖,结果导致了应战准备不足,在决战中很快就败下阵来。
这样的失误,他们不想再次出现,因此对于近期所收到的一些风声,这些人非常重视,在进行分析之后,便建议田川氏家主立刻开始做战争准备。
作出这种判断的主要依据还是来自于田川氏在大明东南沿海的布局。为数众多的秘密据点在最近几个月陆续出事,要嘛被当地官府以各种罪名抓人抄家,要嘛就是无声无息地从时间消失了,最后还是从宁波通过飞鸽传书发回消息,才知道已经顺藤摸瓜查到了日本这边。
以海汉的做事风格,到了这个程度应该就不会坐视他们躲在日本悄悄发展,动手只是迟早问题。既然浙江那边已经有了海汉军出征前的一些征兆,那战事的爆发大概就是时间问题了。
当然了,这些人也知道己方尚未拥有足够的战斗力,要尽量避免跟海汉军正面对决,所以应战的策略还是要以袭扰为主。最重要的是留出后路,一旦局势恶化,就尽快逃离海汉的攻击范围。日本国如此之大,他们应当也还能找到别的落脚之地。
还有另外一种应对策略,那就是立刻向幕府求援,由幕府组织援军,守株待兔等着海汉来攻。但这种方案的受限条件太多,而且平户藩近年不太受幕府待见,这样的求援搞不好会碰一鼻子灰,反而会在幕府那边自曝其短,让幕府可以顺理成章地夺去平户港目前的对外贸易特权。不到万不得已,不宜启动这样的应对方案。
所以最终十八芝余党给田川氏的建议是做好两手准备,在准备开战的同时,也要准备好退路,一旦战事不利就要尽快脱身。
由于向田川氏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军工技术,帮助田川氏成为了平户藩数的着的大人物,甚至隐隐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