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shuyuedu.com,1627崛起南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让他正视的也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他的老对手金尚宪。
这件事看起来似乎很荒谬,两人在朝堂上斗了几十年,如今崔鸣吉好不容易在官职上占据上风,又何必要低头去向老对手寻求联手。但只有崔鸣吉知道,自己的这个老对手,其实也是一个很单纯的爱国者,两人的政见虽然相左,但目的却都是一致,那便是让朝鲜变得强大。
不过对于跟海汉的合作,金尚宪一直都是支持的态度,甚至还派了亲信手下到大同江那边替海汉人打下手。所以崔鸣吉当时也并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能够说服对手转变观念。而且这种事绝不能让国王知道,否则他就失去了制衡金尚宪的作用,这领议政的位子自然也就坐不稳了。
而事实是崔鸣吉没有看错人,金尚宪对效仿海汉的支持,并不代表他愿意见到第一种结果出现,他和崔鸣吉一样,只能接受第二种结果——尽管在现阶段看来成事的希望似乎不大。
两人在暗中安排了几次面谈,然后很快就达成了一致。当然这种一致并不是指他们就此握手言和,而是对朝鲜未来发展道路的一些设想。比如独立自主,在未来摆脱别国的控制和威胁。
但如何实现这些设想,两人的想法有着极大的不同,崔鸣吉更倾向于自力更生,依靠自身的努力来实现由弱变强的过程,而金尚宪则认为依靠海汉提供的各种学习机会,能够帮助朝鲜更快地达成目的。
是的,在这个关于国家命运前途的问题上,两人又一如既往地再次出现了意见分歧,而且很难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看法。
以对外强硬著称的斥和派代表人物金尚宪,如今一力主张与海汉合作,而一向主张以和谈方式解决争端的崔鸣吉,这时候却建议要与海汉保持距离。
两人的位置好像突然就颠倒过来了,但其实他们心里都明白,此一时彼一时,说到底还是形势所迫。金尚宪需要借助海汉来提升声望,进一步增加影响力,而崔鸣吉只能站在金尚宪的对面,才能体现出自己在朝堂上的价值。当然了,他们认为自己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国家强盛,在这个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做了一些违心的事,那也无可厚非。
金尚宪希望崔鸣吉能等到世子从海汉留学回来之后再作结论,那时候他们可以通过世子在海汉的经历和所学到的东西,来了解海汉对朝鲜未来所持的态度。如果世子对海汉没有产生依赖,并且有独立执政的打算,那么就无需在现阶段采取强硬的态度与海汉割裂开来。
但崔鸣吉担心的却不是世子,而是国王陛下。
他升任领议政之后,有了很多与国王私下议事的机会,从而对国王的一些想法也有所了解。国王希望朝鲜能以海汉为榜样,将海汉的强国之策复制过来,为此甚至将世子送去海汉学习。这些在崔鸣吉看来都不是太大的问题,但国王今年开始向他征求意见,是否可以引入海汉官员协助处理朝政和外交事务。
崔鸣吉不知道这样的念头是王汤姆等人灌输给国王,还是国王自己一时糊涂异想天开,但他知道这个头绝不能开,否则便是彻底将本国的权力交托到了海汉人手上。
他试图劝说国王放弃这样荒谬的想法,但却并未成功。李倧反而警告他,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地位从何而来。
崔鸣吉知道此事不是自己一个人能扛得下来的,所以他还是告知了金尚宪,并希望他能够与自己一起去劝说国王放弃这个念头——在这件事情上,他们的利益应该是一致的。
金尚宪得知此事之后也无法保持镇定,崔鸣吉想到的问题他也能想到,要是让海汉人入朝做官,那将他们这些本土官员架空就只是时间问题了。不管是领议政还是大司宪,到时候都不过只是放在大殿里的装饰品而已。
于是两人一起去见了国王,但李倧此时似乎已经鬼迷心窍,对他们的劝说不屑一顾,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我们费了这么多事把官员送到海汉去接受培训,那为什么不干脆请几个海汉官员过来,到我国来做几年官,在这里手把手教会大家做事的方法?”
这乍一听似乎有点道理,但金尚宪和崔鸣吉却知道这样做就是亡国之举,万万不可实施。
那天谈完从御书房出来的时候,两人的脸都是黑的,各自出宫回府,然后当晚又秘密见了一面。
“昏君。”
“当废。”
于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争执之后,两人在国王的推动之下又一次达成了一致意见。但他们想做的事情非常危险,远远不是过去清洗政敌这么简单。
要保证政局安定,国家能够平稳地发展,不受外部势力控制,留给他们的路似乎就只剩下了一条。
但就算他们在对待国王的态度上达成了一致,对于如何去达成目的,他们仍然一如既往地持有不同的意见。
发动政变不难,朝鲜历史上也有很多成功的范例可以效仿。难的是如何控制住局面,不让事态失控,以及在事成之后如何收尾,以尽可能平缓的方式完成权力交接。
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处理办法,都值得争论一番。而最具争议性的话题,又莫过于最后一个环节,权力交接,谁来接掌大位?
是金尚宪支持的世子?是崔鸣吉支持的二王子凤林大君?还是另行推举国王?甚至是由他们二人的其中之一来暂时接管王权?
这涉及到了方方面面的利益,也没有真正的万全之策,双方都希望能够得到对自己最有利的结果,但要说服对方又何其困难?
让他正视的也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他的老对手金尚宪。
这件事看起来似乎很荒谬,两人在朝堂上斗了几十年,如今崔鸣吉好不容易在官职上占据上风,又何必要低头去向老对手寻求联手。但只有崔鸣吉知道,自己的这个老对手,其实也是一个很单纯的爱国者,两人的政见虽然相左,但目的却都是一致,那便是让朝鲜变得强大。
不过对于跟海汉的合作,金尚宪一直都是支持的态度,甚至还派了亲信手下到大同江那边替海汉人打下手。所以崔鸣吉当时也并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能够说服对手转变观念。而且这种事绝不能让国王知道,否则他就失去了制衡金尚宪的作用,这领议政的位子自然也就坐不稳了。
而事实是崔鸣吉没有看错人,金尚宪对效仿海汉的支持,并不代表他愿意见到第一种结果出现,他和崔鸣吉一样,只能接受第二种结果——尽管在现阶段看来成事的希望似乎不大。
两人在暗中安排了几次面谈,然后很快就达成了一致。当然这种一致并不是指他们就此握手言和,而是对朝鲜未来发展道路的一些设想。比如独立自主,在未来摆脱别国的控制和威胁。
但如何实现这些设想,两人的想法有着极大的不同,崔鸣吉更倾向于自力更生,依靠自身的努力来实现由弱变强的过程,而金尚宪则认为依靠海汉提供的各种学习机会,能够帮助朝鲜更快地达成目的。
是的,在这个关于国家命运前途的问题上,两人又一如既往地再次出现了意见分歧,而且很难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看法。
以对外强硬著称的斥和派代表人物金尚宪,如今一力主张与海汉合作,而一向主张以和谈方式解决争端的崔鸣吉,这时候却建议要与海汉保持距离。
两人的位置好像突然就颠倒过来了,但其实他们心里都明白,此一时彼一时,说到底还是形势所迫。金尚宪需要借助海汉来提升声望,进一步增加影响力,而崔鸣吉只能站在金尚宪的对面,才能体现出自己在朝堂上的价值。当然了,他们认为自己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国家强盛,在这个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做了一些违心的事,那也无可厚非。
金尚宪希望崔鸣吉能等到世子从海汉留学回来之后再作结论,那时候他们可以通过世子在海汉的经历和所学到的东西,来了解海汉对朝鲜未来所持的态度。如果世子对海汉没有产生依赖,并且有独立执政的打算,那么就无需在现阶段采取强硬的态度与海汉割裂开来。
但崔鸣吉担心的却不是世子,而是国王陛下。
他升任领议政之后,有了很多与国王私下议事的机会,从而对国王的一些想法也有所了解。国王希望朝鲜能以海汉为榜样,将海汉的强国之策复制过来,为此甚至将世子送去海汉学习。这些在崔鸣吉看来都不是太大的问题,但国王今年开始向他征求意见,是否可以引入海汉官员协助处理朝政和外交事务。
崔鸣吉不知道这样的念头是王汤姆等人灌输给国王,还是国王自己一时糊涂异想天开,但他知道这个头绝不能开,否则便是彻底将本国的权力交托到了海汉人手上。
他试图劝说国王放弃这样荒谬的想法,但却并未成功。李倧反而警告他,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地位从何而来。
崔鸣吉知道此事不是自己一个人能扛得下来的,所以他还是告知了金尚宪,并希望他能够与自己一起去劝说国王放弃这个念头——在这件事情上,他们的利益应该是一致的。
金尚宪得知此事之后也无法保持镇定,崔鸣吉想到的问题他也能想到,要是让海汉人入朝做官,那将他们这些本土官员架空就只是时间问题了。不管是领议政还是大司宪,到时候都不过只是放在大殿里的装饰品而已。
于是两人一起去见了国王,但李倧此时似乎已经鬼迷心窍,对他们的劝说不屑一顾,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我们费了这么多事把官员送到海汉去接受培训,那为什么不干脆请几个海汉官员过来,到我国来做几年官,在这里手把手教会大家做事的方法?”
这乍一听似乎有点道理,但金尚宪和崔鸣吉却知道这样做就是亡国之举,万万不可实施。
那天谈完从御书房出来的时候,两人的脸都是黑的,各自出宫回府,然后当晚又秘密见了一面。
“昏君。”
“当废。”
于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争执之后,两人在国王的推动之下又一次达成了一致意见。但他们想做的事情非常危险,远远不是过去清洗政敌这么简单。
要保证政局安定,国家能够平稳地发展,不受外部势力控制,留给他们的路似乎就只剩下了一条。
但就算他们在对待国王的态度上达成了一致,对于如何去达成目的,他们仍然一如既往地持有不同的意见。
发动政变不难,朝鲜历史上也有很多成功的范例可以效仿。难的是如何控制住局面,不让事态失控,以及在事成之后如何收尾,以尽可能平缓的方式完成权力交接。
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处理办法,都值得争论一番。而最具争议性的话题,又莫过于最后一个环节,权力交接,谁来接掌大位?
是金尚宪支持的世子?是崔鸣吉支持的二王子凤林大君?还是另行推举国王?甚至是由他们二人的其中之一来暂时接管王权?
这涉及到了方方面面的利益,也没有真正的万全之策,双方都希望能够得到对自己最有利的结果,但要说服对方又何其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