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shuyuedu.com,1627崛起南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特地将这份通商航海条约放到登基仪式上来公开签署,本就是海汉这边的意思。王汤姆希望通过这样的安排,让朝鲜群臣充分意识到海汉对李凒的认可和支持。
这是李凒在登基后签署的第一份外交条约,对于正处于动荡中的朝鲜国来说,与海汉保持稳定的外交关系意义重大,可以说是朝鲜未来避免外敌入侵,乃至壮大国力的必要条件。
虽然这份条约中的大部分内容是先王李倧在位时期就与海汉达成的协议,不少已经处于实施阶段,但此时重新签署这些协议,而且是在李凒登基当天公布出来,其中意味自然不难体会。
当然也有心细的人注意到协议里有一些过去所未涉及的新内容,比如关于移民的部分,便是先王李倧一直严防死守没有松口的领域,但新王上台便立刻放开了这个口子,也不知这样的协议对朝鲜是福是祸。
不过这个时候可没人会胆大包天跳出来质疑这部分内容,这说不定便是海汉出兵支持李凒的交换条件之一,质疑李凒就等于是在跟海汉作对,而挑战海汉可不是什么明智举动,当然不会有人想去做这样危险的试探。
而金尚宪作为目前朝堂上最有威望的官员,对于条约内容也同样保持了沉默,眼观鼻,鼻观心,心入定,似乎全然与己无关。金尚宪不发话表态,唯他马首是瞻的其他官员自然也不会多事了。
金尚宪不是不明白这移民口子一开,将会给朝鲜国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多大,事实上在李倧执政时期,他便对开放移民一事持反对态度。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金尚宪和老对头崔鸣吉在这件事情上的观点是一致的,李倧对于此事所持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便是受他们的影响。
但此一时彼一时,金尚宪也知道李凒与海汉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远非先王可比,而且刚刚登基的李凒也更需要海汉的支持来巩固他的地位,移民问题无疑是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交换条件。
虽然金尚宪内心并不认同放任海汉从本国吸纳移民的做法,但他知道眼下并不是开口反对的合适时机。目前他还没有机会与李凒作私下的单独会谈,所以也不太清楚李凒对于移民问题的真实想法,但作为朝鲜国的国王,想必也不会甘心见到自己的臣民被宗主国大肆吸纳,这事应该还有斡旋的余地。
待条约内容念完之后,李凒主动开口问道:“各位爱卿对这份条约可有什么意见?”
李凒在问话的时候,眼神却是一直在看着金尚宪。在场其他人有没有意见他并不是很在意,如今没了崔鸣吉这个对家之后,金尚宪的态度基本就可以视为朝堂上的风向标了。
仿佛是感受到了来自王座上的注视,金尚宪开口应道:“我国与海汉国一向关系交好,只要这些合作措施能促进我国发展,微臣认为都是好事。”
金尚宪的表态基本就给这事定了调,但如果细细品味,他其实也没有把话说死,到底什么样的措施是对朝鲜有益的,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不同的想法。
李凒没有想那么多,他只希望金尚宪不要在签约这件事情上节外生枝就行。签了这份合约,海汉就将继续向朝鲜提供发展所需的各种援助,相较这些援助的价值,即便朝鲜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需要付出移民人口作为代价,李凒认为这仍是相当划算的买卖。毕竟人口减少还可以鼓励生育来补充,但海汉提供的这些援助却没有可替代的办法,自己要想坐稳王位,要快速增强国力,就离不开海汉的支持。
“金大人言之有理!”李凒对金尚宪的表态点头赞道:“之后的具体实施,还有待金大人代为监督,把握尺度。”
如果要依李凒的意思来办,很可能已经就此任命金尚宪出任目前空缺的领议政一职,接管处理朝政事务。但海汉两位将领之前对他这样的想法明确表示了反对,认为在政变事件调查清楚之前,不要急于对重要官员作出任免决定。特别是金尚宪这种在朝堂上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人物,对其任用更是要慎之又慎。
不过以金尚宪今天的表现,李凒觉得或许海汉人的想法会有所改变了,毕竟金尚宪对自己的执政表现出了完全支持的态度,这应该算是值得重用的一个信号。
李凒登基之后宣布的三件事,调查刺杀案、册封护国将军、签署新外交条约,每一件都与海汉直接相关,这也很真实地反映了朝鲜国的现状,必须要通过借助海汉的力量,才有可能维持住国内政局的平稳过渡。
这对朝鲜国来说固然是一种悲哀,但李凒也没有其他选择,如果没有海汉相助,他就算辗转回到朝鲜,恐怕也很难如此顺利就接掌了政权。
李凒当场与王汤姆签署了条约之后,登基仪式便算是告一段落了。不过今天的朝堂议政还并未就此结束,国家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作主的人了,如今终于等来了新王登基,累积下来的诸多政务也终于可以开始处理了。
各个衙门都有一大堆事情要报批,一直持续到中午时分都还没有结束。王汤姆和钱天敦早就已经请辞告退,留下李凒自己慢慢处理这些政务。
李凒很快就由初时的兴奋,变成了难以言喻的疲惫。大权在握的感觉虽然很爽,但也得担当起相应的责任,光是处理这些堆积如山的政务,就让他颇感吃力了。
在失去了国王的这一个多月里,朝鲜国几乎没发生什么好事情,很多地方都因为汉城的封锁而陷入恐慌状态,不少人担心新的战火又将在国内蔓延开来,纷纷开始逃往乡下避风头。汉城周边地区更是十室九空,能走的几乎都走了,以避免被汉城所爆发的武装冲突波及。
这种势头直到海汉军的到来才稍稍有... -->>
特地将这份通商航海条约放到登基仪式上来公开签署,本就是海汉这边的意思。王汤姆希望通过这样的安排,让朝鲜群臣充分意识到海汉对李凒的认可和支持。
这是李凒在登基后签署的第一份外交条约,对于正处于动荡中的朝鲜国来说,与海汉保持稳定的外交关系意义重大,可以说是朝鲜未来避免外敌入侵,乃至壮大国力的必要条件。
虽然这份条约中的大部分内容是先王李倧在位时期就与海汉达成的协议,不少已经处于实施阶段,但此时重新签署这些协议,而且是在李凒登基当天公布出来,其中意味自然不难体会。
当然也有心细的人注意到协议里有一些过去所未涉及的新内容,比如关于移民的部分,便是先王李倧一直严防死守没有松口的领域,但新王上台便立刻放开了这个口子,也不知这样的协议对朝鲜是福是祸。
不过这个时候可没人会胆大包天跳出来质疑这部分内容,这说不定便是海汉出兵支持李凒的交换条件之一,质疑李凒就等于是在跟海汉作对,而挑战海汉可不是什么明智举动,当然不会有人想去做这样危险的试探。
而金尚宪作为目前朝堂上最有威望的官员,对于条约内容也同样保持了沉默,眼观鼻,鼻观心,心入定,似乎全然与己无关。金尚宪不发话表态,唯他马首是瞻的其他官员自然也不会多事了。
金尚宪不是不明白这移民口子一开,将会给朝鲜国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多大,事实上在李倧执政时期,他便对开放移民一事持反对态度。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金尚宪和老对头崔鸣吉在这件事情上的观点是一致的,李倧对于此事所持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便是受他们的影响。
但此一时彼一时,金尚宪也知道李凒与海汉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远非先王可比,而且刚刚登基的李凒也更需要海汉的支持来巩固他的地位,移民问题无疑是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交换条件。
虽然金尚宪内心并不认同放任海汉从本国吸纳移民的做法,但他知道眼下并不是开口反对的合适时机。目前他还没有机会与李凒作私下的单独会谈,所以也不太清楚李凒对于移民问题的真实想法,但作为朝鲜国的国王,想必也不会甘心见到自己的臣民被宗主国大肆吸纳,这事应该还有斡旋的余地。
待条约内容念完之后,李凒主动开口问道:“各位爱卿对这份条约可有什么意见?”
李凒在问话的时候,眼神却是一直在看着金尚宪。在场其他人有没有意见他并不是很在意,如今没了崔鸣吉这个对家之后,金尚宪的态度基本就可以视为朝堂上的风向标了。
仿佛是感受到了来自王座上的注视,金尚宪开口应道:“我国与海汉国一向关系交好,只要这些合作措施能促进我国发展,微臣认为都是好事。”
金尚宪的表态基本就给这事定了调,但如果细细品味,他其实也没有把话说死,到底什么样的措施是对朝鲜有益的,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不同的想法。
李凒没有想那么多,他只希望金尚宪不要在签约这件事情上节外生枝就行。签了这份合约,海汉就将继续向朝鲜提供发展所需的各种援助,相较这些援助的价值,即便朝鲜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需要付出移民人口作为代价,李凒认为这仍是相当划算的买卖。毕竟人口减少还可以鼓励生育来补充,但海汉提供的这些援助却没有可替代的办法,自己要想坐稳王位,要快速增强国力,就离不开海汉的支持。
“金大人言之有理!”李凒对金尚宪的表态点头赞道:“之后的具体实施,还有待金大人代为监督,把握尺度。”
如果要依李凒的意思来办,很可能已经就此任命金尚宪出任目前空缺的领议政一职,接管处理朝政事务。但海汉两位将领之前对他这样的想法明确表示了反对,认为在政变事件调查清楚之前,不要急于对重要官员作出任免决定。特别是金尚宪这种在朝堂上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人物,对其任用更是要慎之又慎。
不过以金尚宪今天的表现,李凒觉得或许海汉人的想法会有所改变了,毕竟金尚宪对自己的执政表现出了完全支持的态度,这应该算是值得重用的一个信号。
李凒登基之后宣布的三件事,调查刺杀案、册封护国将军、签署新外交条约,每一件都与海汉直接相关,这也很真实地反映了朝鲜国的现状,必须要通过借助海汉的力量,才有可能维持住国内政局的平稳过渡。
这对朝鲜国来说固然是一种悲哀,但李凒也没有其他选择,如果没有海汉相助,他就算辗转回到朝鲜,恐怕也很难如此顺利就接掌了政权。
李凒当场与王汤姆签署了条约之后,登基仪式便算是告一段落了。不过今天的朝堂议政还并未就此结束,国家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作主的人了,如今终于等来了新王登基,累积下来的诸多政务也终于可以开始处理了。
各个衙门都有一大堆事情要报批,一直持续到中午时分都还没有结束。王汤姆和钱天敦早就已经请辞告退,留下李凒自己慢慢处理这些政务。
李凒很快就由初时的兴奋,变成了难以言喻的疲惫。大权在握的感觉虽然很爽,但也得担当起相应的责任,光是处理这些堆积如山的政务,就让他颇感吃力了。
在失去了国王的这一个多月里,朝鲜国几乎没发生什么好事情,很多地方都因为汉城的封锁而陷入恐慌状态,不少人担心新的战火又将在国内蔓延开来,纷纷开始逃往乡下避风头。汉城周边地区更是十室九空,能走的几乎都走了,以避免被汉城所爆发的武装冲突波及。
这种势头直到海汉军的到来才稍稍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