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阅读 www.shuyuedu.com,明朝那些事儿(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因为朱棣是皇帝,而且是抢夺侄子皇位的皇帝,所以他必须是马皇后的儿子,因为只有这样,他才是嫡出,才有足够的资本去继承皇位。
他绝不能是一个身份低贱的妃子的儿子,绝对不能!
正是由于这些政治原因,这位母亲被剥夺了拥有儿子的权利,她永远也不能如同其他母亲一样,欣慰地看着自己的子女成长,并在他们长成后自豪地对周围的人说:“看,那就是我的儿子!”
在所有的官方史书中,她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妃子,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值得骄傲的子女,平凡地活着,然后平凡地死去。
虽然朱棣反复修改了史书,并消灭了许多证据,但“历史无法掩盖”这句话实在是很有道理的,破绽是存在的,而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它就存在于官方史书中。
第一个破绽在明史《黄子澄传》中,其中记载:“子澄曰:周王,燕王之母弟。”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一个事实,那就是燕王朱棣和周王是同父同母的兄弟。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是句废话,因为《永乐实录》中也记载了他们两个是同母兄弟,但问题在于,他们的母亲是谁?
于是下面我们将引出第二个破绽,《太祖成穆孙贵妃传》中,有记载如下:“洪武七年九月薨,年三十有二。帝以妃无子,命周王肃行慈母服三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贵妃死后,由于没有儿子,所以指派周王为贵妃服三年,但关键的一句话在后面:“庶子为生母服三年,众子为庶母期,自妃始。”
“庶子为生母服三年!”看清楚这句话,关键就在这里。正是因为周王是庶子,他才能认庶母为慈母,并为之服三年。再引入我们之前燕王和周王是兄弟的条件,大家对朱棣的身份就应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了。
如果有人不明白,我可以用更为简单明了的方式来描述这个推论过程。
条件A.周王和燕王是同母兄弟。
条件B.周王是庶子。
得出结论C.燕王是庶子。
这是正式史书上的记载,至于野史那更是数不胜数,由于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不引用野史,但另有一本应属官方史料记载的《南京太常寺志》曾记载朱棣母亲的真实身份——妃。
这里我们先说一下太常寺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太常寺属于礼仪机关,主要负责祭祀、礼乐之事,凡是册立、测风、冠婚、征讨等事情都要在事先由该机关组织实施礼仪,所以它的记载是最准确的,按说有了太常寺的记载,这件事情就没有什么可争论的了,但好事多磨,又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此书已经失传了。
可能看到这里,有人就要骂我了,说了这么多,结果是空口说白话,不是逗人玩儿吗?
实在抱歉,因为这书也不是我弄丢的,即使你找遍所有的图书馆,也是找不到这本书的,但是不要着急,因为虽然本人也没有看过这本书,古人却是看过的,并在自己的书中留下了记录。如《国史异考》、《三垣笔记》中都记载过,《南京太常寺志》中确实写明,朱棣的母亲是妃,而孝陵神位的摆布为左一位李淑妃,生太子朱标、秦王、晋王,右一位妃,生成祖朱棣。
要知道,在古代,神位的排序可不是按照姓氏笔排列,是严格按照身份来摆列的。
而《三垣笔记》更是指出,钱谦益(明末大学问家,后投降清朝)曾于1645年元旦拜谒明孝陵,发现孝陵神位的摆布正如《南京太常寺志》中的记载,妃的灵位在右第一位,足见其身份之高。
虽然以上所说的这些证明力度不能和明史相比,但从法律角度来说,也算是证人证言,属于间接证据,当我们把所有证据连接起来时,就会发现朱棣生母的身份应该已经很清楚了。
这里也特别注明,关于成祖生母的身份问题已经由我国两位著名的史学家吴晗先生和傅斯年先生论证过,在此谨向两位伟大的先人致敬,是他们为我们揭开了历史的谜团,还原了历史的真相。
但是遗憾的是,那位生下朱棣的妃的生平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了,我们只知道,他的儿子抹杀了她在人间留下的几乎全部痕迹,不承认自己是她的儿子。
为了权力
朱棣又一次向马皇后的神位行礼,虽然马皇后确实是一位慈祥的长辈,虽然她也曾无微不至地关照过自己,但她毕竟不是自己的母亲。
我也是迫不得已,为了坐上皇位,已经是九死一生,如果再背上一个庶子的名分,怎能服众?怎能安心?
所以我修改了记录,所以我湮灭了证据,我绝不能承认你是我的母亲!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排出你的神位,提高你的身份,我能做的就是这些了。我知道这些并不够,也不足以报答你的生养之情,但我没有别的选择。
您是我的母亲,只在我的心中,永远。
兄弟不相容
建文帝真的死了吗?这曾经是朱棣长时间思考过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他思考了二十二年,从建文四年(1402)靖难成功开始,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结束。不负有心人,他最终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仅仅在他临死的前一年。
让我们回到建文四年(1402)的那个夏天,看看谜团的开始。
六月十三日,李景隆打开金川门,做了无耻的叛徒,放北军入城,而朱棣却不马上攻击内城,他的目的是等待建文帝自己自杀或者投降,他似乎认为建文帝除了这两条路外,没有别的选择。然而建文帝注定是要和他一生作对的。他选择了第三条路。
当扎营于龙江驿的朱棣发现宫城起火时,他十分慌乱,立刻命令士兵进城,救火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要找一样东西——建文帝,活的死的都行,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朱棣十分清楚这件事的利害关系,即使建文帝死了,大不了背一个“逼死主君的罪名”,自己的骂名够多了,不差这一个。活着的话关起来就是了,也不怕他飞上天去。
但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失踪,皇帝不见了那可就麻烦了。
&nb... -->>
因为朱棣是皇帝,而且是抢夺侄子皇位的皇帝,所以他必须是马皇后的儿子,因为只有这样,他才是嫡出,才有足够的资本去继承皇位。
他绝不能是一个身份低贱的妃子的儿子,绝对不能!
正是由于这些政治原因,这位母亲被剥夺了拥有儿子的权利,她永远也不能如同其他母亲一样,欣慰地看着自己的子女成长,并在他们长成后自豪地对周围的人说:“看,那就是我的儿子!”
在所有的官方史书中,她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妃子,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值得骄傲的子女,平凡地活着,然后平凡地死去。
虽然朱棣反复修改了史书,并消灭了许多证据,但“历史无法掩盖”这句话实在是很有道理的,破绽是存在的,而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它就存在于官方史书中。
第一个破绽在明史《黄子澄传》中,其中记载:“子澄曰:周王,燕王之母弟。”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一个事实,那就是燕王朱棣和周王是同父同母的兄弟。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是句废话,因为《永乐实录》中也记载了他们两个是同母兄弟,但问题在于,他们的母亲是谁?
于是下面我们将引出第二个破绽,《太祖成穆孙贵妃传》中,有记载如下:“洪武七年九月薨,年三十有二。帝以妃无子,命周王肃行慈母服三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贵妃死后,由于没有儿子,所以指派周王为贵妃服三年,但关键的一句话在后面:“庶子为生母服三年,众子为庶母期,自妃始。”
“庶子为生母服三年!”看清楚这句话,关键就在这里。正是因为周王是庶子,他才能认庶母为慈母,并为之服三年。再引入我们之前燕王和周王是兄弟的条件,大家对朱棣的身份就应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了。
如果有人不明白,我可以用更为简单明了的方式来描述这个推论过程。
条件A.周王和燕王是同母兄弟。
条件B.周王是庶子。
得出结论C.燕王是庶子。
这是正式史书上的记载,至于野史那更是数不胜数,由于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不引用野史,但另有一本应属官方史料记载的《南京太常寺志》曾记载朱棣母亲的真实身份——妃。
这里我们先说一下太常寺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太常寺属于礼仪机关,主要负责祭祀、礼乐之事,凡是册立、测风、冠婚、征讨等事情都要在事先由该机关组织实施礼仪,所以它的记载是最准确的,按说有了太常寺的记载,这件事情就没有什么可争论的了,但好事多磨,又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此书已经失传了。
可能看到这里,有人就要骂我了,说了这么多,结果是空口说白话,不是逗人玩儿吗?
实在抱歉,因为这书也不是我弄丢的,即使你找遍所有的图书馆,也是找不到这本书的,但是不要着急,因为虽然本人也没有看过这本书,古人却是看过的,并在自己的书中留下了记录。如《国史异考》、《三垣笔记》中都记载过,《南京太常寺志》中确实写明,朱棣的母亲是妃,而孝陵神位的摆布为左一位李淑妃,生太子朱标、秦王、晋王,右一位妃,生成祖朱棣。
要知道,在古代,神位的排序可不是按照姓氏笔排列,是严格按照身份来摆列的。
而《三垣笔记》更是指出,钱谦益(明末大学问家,后投降清朝)曾于1645年元旦拜谒明孝陵,发现孝陵神位的摆布正如《南京太常寺志》中的记载,妃的灵位在右第一位,足见其身份之高。
虽然以上所说的这些证明力度不能和明史相比,但从法律角度来说,也算是证人证言,属于间接证据,当我们把所有证据连接起来时,就会发现朱棣生母的身份应该已经很清楚了。
这里也特别注明,关于成祖生母的身份问题已经由我国两位著名的史学家吴晗先生和傅斯年先生论证过,在此谨向两位伟大的先人致敬,是他们为我们揭开了历史的谜团,还原了历史的真相。
但是遗憾的是,那位生下朱棣的妃的生平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了,我们只知道,他的儿子抹杀了她在人间留下的几乎全部痕迹,不承认自己是她的儿子。
为了权力
朱棣又一次向马皇后的神位行礼,虽然马皇后确实是一位慈祥的长辈,虽然她也曾无微不至地关照过自己,但她毕竟不是自己的母亲。
我也是迫不得已,为了坐上皇位,已经是九死一生,如果再背上一个庶子的名分,怎能服众?怎能安心?
所以我修改了记录,所以我湮灭了证据,我绝不能承认你是我的母亲!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排出你的神位,提高你的身份,我能做的就是这些了。我知道这些并不够,也不足以报答你的生养之情,但我没有别的选择。
您是我的母亲,只在我的心中,永远。
兄弟不相容
建文帝真的死了吗?这曾经是朱棣长时间思考过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他思考了二十二年,从建文四年(1402)靖难成功开始,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结束。不负有心人,他最终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仅仅在他临死的前一年。
让我们回到建文四年(1402)的那个夏天,看看谜团的开始。
六月十三日,李景隆打开金川门,做了无耻的叛徒,放北军入城,而朱棣却不马上攻击内城,他的目的是等待建文帝自己自杀或者投降,他似乎认为建文帝除了这两条路外,没有别的选择。然而建文帝注定是要和他一生作对的。他选择了第三条路。
当扎营于龙江驿的朱棣发现宫城起火时,他十分慌乱,立刻命令士兵进城,救火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要找一样东西——建文帝,活的死的都行,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朱棣十分清楚这件事的利害关系,即使建文帝死了,大不了背一个“逼死主君的罪名”,自己的骂名够多了,不差这一个。活着的话关起来就是了,也不怕他飞上天去。
但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失踪,皇帝不见了那可就麻烦了。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