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shuyuedu.com,百工匠心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磁州窑是北方民窑的最大的主力军,但可惜历史上没有记载。它名称出现得很晚,就是我说的这个二十世纪初才被命名,而恰恰给它命名的人还不是中国人,是霍布逊,有一说是英国人,有一说是美国人,反正不是中国人,这个人是研究中国陶瓷的专家,他给这个瓷器命名为磁州窑。那么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能看到的关于陶瓷的宋代的文献,大部分都是南方人写的,比如陆游啊,周密啊,叶宥啊,周煇这些人我们历史上引用很多文献都是南宋人,南宋人首先对北宋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尤其在南宋时期他对北方的领土是金代的领域就更不了解,所以就没什么记载。
磁州窑对陶瓷工艺中有一个巨大的贡献,因为磁州窑的这个原材料,它的产地,原材料都不太好,不能像景德镇那个高岭土,那么好的瓷土。所以它都是从很差的原材料中要烧造很好的陶瓷,怎么办呢?它发明了一种工艺,叫化妆土。
它先把那个瓷器做好以后,釉色又黑、灰、黄都不好看,刷上一层白粉,然后再罩釉,它这层土叫“化妆土“。我们从这个瓷枕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化妆土的位置。
化妆土有什么功效呢?它有点像咱们女同志化妆打的那个粉底,遮盖她那些缺陷。那我想那化妆土就是现在化妆的粉底,备不住也是从化妆土那边学来的。它本意是遮丑,本意就是遮丑。我们打粉底本意也是遮丑。但是时间长了,它就变成一个技艺。它有时候这个人脸上没有瑕疵也要打一点粉底,她就显得更好一些,所以因为有了化妆土的出现,磁州窑就变得千变万化。那么,它的色彩也出现了有绿的啦、有黑的啦、黄的、孔雀绿的,什么颜色都有。那么,最典型的磁州窑就是刚才我们呈现的那种白底黑花,非常强烈的那种。这是磁州窑的典型器。
那么磁州窑的特征是什么呢?它主要是率真、粗犷,体现了民间的种情趣。它没有约束,它自己不给自己定一个规矩应该怎么样。官方的东西要定很多规矩,因为它要层层审批,一堆麻烦,有一块过不去就退回去了,对吧?磁州窑没这事。我工匠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你喜欢--我当时你喜欢这样--我现在给你画一个,一会儿就给你烧出来了,所以它没有约束。恰恰是这个没有约束的这种陶瓷工艺,使我们的北方的磁州窑的陶瓷变得非常的丰富。
我这么多年总是研究磁州窑。我们身处北京离磁州窑的产地近,所以机会就多。有一天半夜,我拉接到一个电话,一个朋友就跟我说:“哎呀!我买了一个特好的磁州的东西。“说,“我现在在火车上呢,我明天早上就到北京。“说,“你愿意不愿意提早来看看呢?“我说,“好啊。“我说,“有多好啊?!“他说,“是我历史上碰见最好的。“
那么我大早上也就早早起来了。他那火车一到北京,我就跟他约着就见,赶紧找一个地方约着一见,一打开,东西真好。然后下面的问题就剩下就是说多少钱,怎么付钱。然后我跟他很快就交割了。交割以后20分钟,就有一个人也赶到了,一看我买了,那个人脸都胀得通红,他迟到一步,我动作比他快。
那么有时候收藏也是这样。收藏有时候不能犯懒,闻风而动嘛。我一听他这个我赶紧过去了。我就因为比他早了20分钟,这个东西我就买到了。如果我晚去20分钟,那可能这个东西就变成他的了。但是我们在这种闻风而动当中,一定要冷静。比如那是一假的,你也闻风而动冲上去也把它买回来那不是麻烦了吗?但是,你在你有把握的情况下,就应该决定自己的行程。我为什么能够那么早就很积极地去呢?是因为给我打电话的人是一个明白人。我跟他打过很多次交道。就是他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他对东西的判断,以及他东西的来源,他是有能力的,所以我才很积极。如果本身一个人,我去看了八回全是假的,他再打什么电话我也不去,对不对?这个是一个经验的积累。
磁州窑当中,它还有一个装饰方法是其它窑口非常罕见的,除了唐代的长沙窑以外,最重要的用文字装饰的瓷器就是磁州窑了。大量的书写文字,它的这种书写文字当中很多表明了宋人的一种哲学。比如,有的瓷器上,就是碗上或者枕上就写一个字“忍“。
北宋、南宋人整个的政治格局就是个“忍“的格局。北宋与辽,南宋与金一直在对峙,又打不过人家,那怎么办?就得忍着。要不然就议和,要不然我给你点东西,反正我不愿意跟你打仗。宋代人就这个哲学,就是我也不去侵略,我也不去打,但我实在不行了就给你点东西,反正我愿意以土地换和平,就是这么简单。
那么它的哲学反映到瓷器当中就是这种“忍“,祈求家国永安。大英博物馆有一个很著名的磁州窑的一个枕头上面就这四个字“家国永安“。这是北宋带确切纪年,它是熙宁四年,带有确切纪年的一个枕头,反映了当时宋朝人的心态,对吧?我不愿意打仗,我愿意很安定地过一种生活。
最早呢,我们有人认为,那枕头就是给死人睡的。因为都是墓出的嘛,就认为活人不枕这枕头,这枕头这么硬怎么枕啊?!我们今天都是有枕枕头的经验了,那个硬的怎么枕啊!对吧?没法枕,所以就认为古人一定不枕,就是给死人枕一个枕头,烧个陶瓷的东西给死人枕着,活人不枕着。
但是后来发现不是这样,因为什么呢?因为很多枕头上有字,那个字的表达的意思一看就不是给死人的。你比如说它有枕头上这么写的:“众中少语,无事早归“,就是人多的时候少说话,没事早点回家。这一看就不是给死人的,对吧?死人怎么回家。没法回,回家就害怕了,对吧?怎么又回来了这个,对不对?还有呢,枕头上写着:“为争三寸气,白了少年头“,这个也不是给死人写的。死人的头发早白了在底下,爱白不白,对吧?它就还是一种很世俗的哲学,告诉你怎么样去生活。我们今天也适用,就是说你不要去为人争去,跟人家老去争斗,没有意思。生活中让一步宽容一点,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好。
那么,它当时还有一些字,写得也很有意思,它说“过桥须下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这个过去啊,人出门是个非常艰苦的事,跟今天不一样。今天太舒服了,你想上哪儿,你要坐飞机那就很快;坐火车也很舒服,汽车还有卧铺,都非常舒服。古代出行是非常艰苦的。那么为什么要“过桥先下马“啊?那桥都不结实,万一掉下来呢?不安全。“有路莫行船“也是这个道理,就是船上的安全程度低于陆地上。你不能等晚了,天黑了你再找地方住。我们今天多晚都能找地方住,是吧?随便找个宾馆就住下了。那个时候不行,你每个地方找驿站,找旅馆你必须得到达那个地方,如果你在前后不靠的地方,今晚就没地方去了。“鸡鸣早看天“呢,早上鸡一叫唤,看看天是不是下雨,干什么?要把事都准备好。这些很世俗地写在枕头上。那么,这就是让你每天看一眼。
我们今天的情感跟古代人有很大的区别,有很多情感丧失了,很可惜。比如,我们今天的思念的情感不如古人。为什么呢?有电话。你不论走多远,拿电话一打,说在哪儿呢?说我在美国呢。啥事没有,听着一样,跟在隔壁一样。没有这种思念之情。
过去的孩子一离开母亲,一离开家里,那母亲的牵挂是今天的人不能想象的。所以你看唐代大量的诗歌中,大量的送别诗,各种送别诗表达了古人那种情感。你比如杜甫的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我们今天什么抵不抵万金,我估计在座的年轻的都不会写什么家书了,撑死发一短信,告诉说我已经到了,住下了,这地儿挺好。完了。过去写的是不一样的。
那么宋代人,尤其民间,它大量的这种在瓷器上的书写都是一种感情的宣泄。在这个瓷枕上,其实古代人枕硬枕头是有传统的。史书上有这样的枕头,叫警枕--“警“,警察的“警“,警枕--警醒的枕头。枕头什么样呢?它就截一个圆木头枕在脑袋后面,上面还坠一个铃铛。你一定要保持半睡半醒,为什么?你要睡死了,一动铃铛就响了,你就醒了。
那谁枕这枕头?司马光。司马光这所以能写出《资治通鉴》,就因为睡了这枕头了,珍惜光阴啊!我们现在的人不怎么珍惜光阴,睡懒觉的人多了,过12点还没起床呢。以后不起床的人就睡这种枕头就起来了。
宋枕造型最为丰富,过去很多美学书对这个都有记载。它的造型有什么呢?你比如有动物形的,狮枕、虎枕;有人形的,孩儿枕、仕女枕;有几何形的,长方枕、八方椭圆、银锭、腰圆、鸡心、云头等,各种随意造型。内容也丰富。马戏、杂技的,你看这熊拴一个链子,这是马戏团的熊,可不是森林里的熊。你看它这熊弄得也很可爱,画得很可爱,圆墩墩的。那么,当时的宋枕中,你比如像垂钓啊、蹴鞠啊,蹴鞠就是踢球嘛,它就反映了当时宋代的民间的很多生活。它这些枕头,陪生者生活,陪死者下葬,就反映当时宋朝人的很多生活理念。
上海博物馆有一个仕女枕,它上面有两句诗,这两句诗很有意思。就是这个枕头,这字你看不见,等会儿我给你念就行,写了两句诗。他这诗写的叫“叶落猿啼霜满天,江边渔父对悉眠“。我们听着很熟悉吧?跟唐朝张继的《枫桥夜泊》非常接近。《枫桥夜泊》是怎么说的呢?它说的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跟这上面的字有四处不同。
第一处是“叶落“,他写的是树叶落下来,表示秋天;张继的诗呢,是“月落“,月亮落下来了。枕头上字是“猿啼“--猿猴--猿啼;张继说“乌啼“,一个动物,一个鸟。“猿啼“我们都知道,唐诗,大量的诗人都写过猿啼,比如“两岸猿声啼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李白的。那么,“叶落“说得非常清楚,就是深秋了,秋天叶子落下来。但“月落“有一个误差,你们仔细想,月落日升,应该是早晨。下面“江边渔父对愁眠“,为什么呢?深秋打不着鱼了,江边的打鱼的老头很发愁;张继的这个诗呢,叫“江枫渔火对愁眠“,非常抽象的,字意不清。有人当时说那个“江枫“是什么?说那儿没枫树啊!他们说就是枫桥,那么那枫桥是不是因为这个诗才改成的枫桥我们也不是很清楚。但是从这个诗上讲,这是一个证物。我一直讲,文物是一个证物,它有和证据来说话。
我们在一千年前的这个枕头上写的这句唐诗,跟我们后来知道的唐诗有四处差异,那么起码是有两个可能。第一,口口相传。这个诗歌就出现了差错。那么究竟是谁的差错呢?是后来写书的,记录在书上的人的差错呢?还是工匠的差错呢?我们不得而知。第二,诗歌经常是经过后人润色。我们见过很多版本。版本不同,诗歌有很多不同,对吧?你比如说,“两岸猿声啼不住“,有的时候是“两岸猿声啼不尽“,不太一样。那么诗歌,如果成为书的时候,润色一般都容易改得比较文学化,比较高深。你比如“江边渔父对愁眠“和“江枫渔火对愁眠“呢,那显然“江枫渔火对愁眠“显得有点玄妙。诗歌就是有点玄妙,大家才觉得深。“江边渔父对愁眠“就比较形象了。所以,我觉得证据的重要性就是文物的重要性。
还有两个磁州窑的瓷枕特别有意思,画的《西游记》。我们一般说《西游记》朋朝才有嘛,这明朝才成书嘛。那么《西游记》的这个故事是金元时期就有了。河北省文研所所藏的那个《西游记》瓷枕上面没有沙僧,就仨人--孙悟空、猪八戒、唐僧。广东博物馆的那个《西游记》的枕头上是四个人,全到齐了。
《西游记》这个故事始于南宋,那么史实是唐代不用说了。《玄奘西游记》已经给大家讲了,它是始于唐代,那么南宋的时候它就形成了故事。那玄奘西游记肯定不能领着一个猪,领着一个猴,那是肯定不这事,对不对?它经过民间的演绎,南宋的时候就有了故事了。它比吴承恩的小说早了二百多年。那么在民间演变的过程,我们通过了这个文物就很确切地看得清清楚楚。它整个一个演变的过程。这就是我们有时候为什么喜欢文物?文物为什么有证据力的一个原因。
宋朝的瓷器中有一个典型的瓷器,就是梅瓶。那么梅瓶当时干什么用的呢?就是装酒的。为什么?它上面有字。比如上海博物馆藏的“清沽美酒“四个字,写得清清楚楚。有的上面写着“醉乡酒海“,那也写得清清楚楚。我们博物馆里也收藏了一个磁州窑的一个梅瓶,上面写着“武陵城里崔家酒,天上应无地下有“,连广告词都写上去了。说得挺狂的,“天上应无地下有“,写得功能性很清楚。
我们说了在晋冀鲁豫这四个省内的所有的民间窑口,都可以统称为“磁州窑“,所以它存世量非常大,非常丰富。民国以后大量出土,流散到民间。最早是日本人、德国人、欧洲人非常喜欢,大量地搜刮到西方博物馆里,走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都能看到中国的磁州窑。我们今天收藏的机会非常多,能够看到。全国各地的市场啊,包括拍卖会上,能够看到大量的磁州窑的精品,而且价钱不是很高,我们对它的认识非常低。所以,我想我们今天收藏依然有机会嘛。像磁州窑就是一个很好的收藏的品种。
耀州窑是北方最重要的青瓷。北方烧青瓷不如南方,但是耀州窑是北方最重要的青瓷。它的颜色是呈橄榄绿。它这种深沉的颜色呢,是跟北方人的性格有关。北方人喜欢的东西都比较重--颜色重,深沉。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说,“耀州出青瓷谓之越器,似以其类余姚县秘色也。“陆游就说,耀州窑出这个青瓷跟那个南方的秘色非常接近。他说的有一定道理,因为秘色瓷也有点接近橄榄绿。
耀州窑是做过贡瓷的。只见记载不见实物,在宫廷里没有发现耀州窑的贡瓷,但是记载上是有的。通过我们观察耀州窑的质量来看,它作为贡瓷是够标准的。耀州窑因为发现得较晚,过去人不太重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窑址发现在陕西省铜川。我八十年代路过过那儿,我去过,那进修我还是做记者。我在一个过年的前一天,大概是大年二十九,我到达的那个地方,人家全关门了,没有人了,大门锁着。然后我就敲门,有一个看门的老头给我开门,他说人家都下班了,都回家准备过年了,这不让进。我那时候也年轻,好容易去一趟,所以就是跟人家哀求呗,就是一定要进去看看。后来老头看我也没什么歹意,而且那时候人对这个不是很关心。你有人关心他就很高兴,就撒我进去了。他打开门,我一进去,里面有五个狗,那狗都见我狂吠。我为了看那瓷器,我也就壮着胆子,那狗看那个样子是要咬人的。我就让老头把狗锁起来。然后我就去看几百筐瓷片,全部是出土的,非常地漂亮。而且有些东西,我隔着玻璃--屋里不能让我进--我隔着玻璃能看到粘接起来的恢复的样子,我觉得耀州瓷还有这么漂亮的,那是我对耀州瓷器最强烈的一次感受。后来在那儿待了很久,最后还拿了人家两片,就回家了。回去就对这两片如获至宝。
我看到那两片的时候,恍然大悟,耀州瓷为什么这样去装饰,它是动刀的。北宋鼎盛时期的耀州瓷是刀刀见泥,入刀角度是斜的,一片下来,刀上都见泥。它为什么那么片呢?我想了想,陕西人吃刀削面。它这技术从那儿学来的,一定是这样。它刀削面的角度跟片瓷器的角度是一样的。所以它史书上记载,它“刀刀见泥“。
那么,耀州窑整个工艺过程,由五代、北宋、金一直到元,它是走一个衰落的趋势。五代的它是凸雕,它整个的花都是凸起来。到了北宋时期的时候,它就开始是阴刻。然后,到了金代以后就是线刻甚至是素器,就是工艺开始简化。
我们注意到,所有的陶瓷都是这么一条路,它要简化工艺,提高产量。除非是宫廷单用,我考虑成本。只要走入市场,它一定要考虑这个途径。工艺要简化,要提高它的生产力。我们从这个思路上看,所有的瓷器,都走过这么样一条道路。
耀州窑有一件国宝,去陕西旅游的人,可以看见。倒流壶,水是从这个底下灌进去的。把壶倒过来,把水灌满。灌满以后呢,把壶正过来,中间有个芯,然后把水倒出来,很有意思。肯定不是沏茶的,沏茶里面堵死了。这种壶当时是一种带有玩具性质的壶。这件东西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陕西发现的,作为国宝现在在陕西省博物馆展出。2007年,苏富比拍卖了一只耀州窑的倒流壶,拍了66万多美金,非常粗糙,比这个壶差远了。一个壶卖了60多万美金,非常贵。
我们在官窑系统中,讲了“钧窑“和“定窑“。那么北方的四大窑系中,钧窑也是民窑窑系,那么钧窑的特性,它跟其它窑口有一个不一样,它比较简单,烧造比较简单。它跟耀州窑比起来,它不拿刀刻它去。刻需要技术,不是谁都能刻的。不信你们自己,拿一个刻好的瓶子,一刻就穿了,刻不了。它的技术相对要求低,那么它的烧造得就非常广泛。
我们现在能够发现的,以河南为中心,就是以河南禹县为中心,钧窑是向四周蔓延,南至浙江。浙江出土了有大量的窑址,专门烧钧窑。那个钧窑烧的,虽然质量不是很好,但是一看也是钧窑。那么北边我们的山东、山西、内蒙、东北都发现了不同程度的钧窑。胎质完全不一样,胎质有铁黑、深灰、褐黄、咖啡乃至白色都有,什么样的胎都有。
由于这个钧窑的广泛生产,所以它质量得不到保证,从宋、金、元,它质量是在一路下降的。民窑的钧瓷呢,在北方的广泛地区都是烧造碗和盘,就是大量的民间用具。我们今天非常容易看到这些东西,很多,也不是很贵,非常漂亮,当时民间使用的器皿。那么,宫廷的东西大部分是陈设的,比如花盆啊、花觚啊,它是为了看的。
那么民国的时候,突然发现了钧窑的窑址的时候呢--我们刚才说了,钧窑的地位历史上并不高,但是到了民国的时候,就是清末到民初的时候--突然地位提高,所以全社会都在找这个。瓷器的窑址发现了以后,有大量的残片,残片有挂红的,有不挂红的。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话叫“钧窑挂红,价值连城““家有万贯,有值钧瓷一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那个窑址被哄抢,很多瓷片就被人拿来镶制腰带啊,挂在墙上镶制成钧瓷挂屏。我在二十几岁的时候,买的第一件瓷器兼木器就是钧瓷挂屏。每一片上都有红色。我记得我当时把它挂在床头,我天天站在床上在看,就趴在上面看,看那40片。40片,都镶在上头。你想想一片就价值连城了,是吧!40片呢!那么我当时买这个东西的时候,对钧瓷还没有什么很深刻的了解,只是觉得这个东西好看,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回去慢慢去研究,买回来了。
钧窑挂红,非常漂亮。钧瓷它整个发展的一个脉络大致是由红到蓝这么一个过程,由精致到粗糙这么一个过程。到最后,到元代以后,红就彻底地消失了。所以一个事物,它有它的高峰期,有它的低落期,它有一个规律。当我们知道这个规律的时候,对它很容易做出一个判断。为什么一看你知道什么时候的呢?就是规律找到了。
北方民窑中的定窑系。定窑是有官窑的,我们说了汝、官、哥、钧、定,它是官窑系统,但是民窑也大量使用。白瓷非常容易获得百姓的喜爱。我们今天白瓷你没有感受,你拿一个白瓷并没有感受。有时候你拿一黑碗,你倒有感受--这个碗挺黑的。白碗你没有感受。可是宋代的时候,一个白碗给人感受是不一样的。一开始是贵族使用的。大明宫--唐代的时候--都是皇上使用白瓷,别人使不了。
定窑最著名的东西就是这个孩儿枕。对陶瓷有所了解的都知道这个孩儿枕,这是故宫博物院的,台北故宫也有一件。
定窑的白瓷,在北宋的初期已经烧造的技术非常好。有非常高的大瓶,有直径超过五十多公分、六十公分的大碗,尺寸非常大。河北定州塔基出土的,这是北宋早期的。那么我们看它的雕花都是凸雕,把花凸出来。到了北宋中期呢,它就变成阴刻了。我刚才说了,工艺的程度就开始简化。但是你作为外行,有时候你没有分辨出它这个简化的过程,就是它提高效率,减少成本的这个过程是藏起来的,并不想让你知道,知道了你就不给钱了,对不对?我这是一个凸花的也卖一百块,我是一个暗刻的也卖一百块。那我暗刻了以后,你根本没发现。我偷了多少工你不知道,对不对?你还... -->>
磁州窑是北方民窑的最大的主力军,但可惜历史上没有记载。它名称出现得很晚,就是我说的这个二十世纪初才被命名,而恰恰给它命名的人还不是中国人,是霍布逊,有一说是英国人,有一说是美国人,反正不是中国人,这个人是研究中国陶瓷的专家,他给这个瓷器命名为磁州窑。那么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能看到的关于陶瓷的宋代的文献,大部分都是南方人写的,比如陆游啊,周密啊,叶宥啊,周煇这些人我们历史上引用很多文献都是南宋人,南宋人首先对北宋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尤其在南宋时期他对北方的领土是金代的领域就更不了解,所以就没什么记载。
磁州窑对陶瓷工艺中有一个巨大的贡献,因为磁州窑的这个原材料,它的产地,原材料都不太好,不能像景德镇那个高岭土,那么好的瓷土。所以它都是从很差的原材料中要烧造很好的陶瓷,怎么办呢?它发明了一种工艺,叫化妆土。
它先把那个瓷器做好以后,釉色又黑、灰、黄都不好看,刷上一层白粉,然后再罩釉,它这层土叫“化妆土“。我们从这个瓷枕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化妆土的位置。
化妆土有什么功效呢?它有点像咱们女同志化妆打的那个粉底,遮盖她那些缺陷。那我想那化妆土就是现在化妆的粉底,备不住也是从化妆土那边学来的。它本意是遮丑,本意就是遮丑。我们打粉底本意也是遮丑。但是时间长了,它就变成一个技艺。它有时候这个人脸上没有瑕疵也要打一点粉底,她就显得更好一些,所以因为有了化妆土的出现,磁州窑就变得千变万化。那么,它的色彩也出现了有绿的啦、有黑的啦、黄的、孔雀绿的,什么颜色都有。那么,最典型的磁州窑就是刚才我们呈现的那种白底黑花,非常强烈的那种。这是磁州窑的典型器。
那么磁州窑的特征是什么呢?它主要是率真、粗犷,体现了民间的种情趣。它没有约束,它自己不给自己定一个规矩应该怎么样。官方的东西要定很多规矩,因为它要层层审批,一堆麻烦,有一块过不去就退回去了,对吧?磁州窑没这事。我工匠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你喜欢--我当时你喜欢这样--我现在给你画一个,一会儿就给你烧出来了,所以它没有约束。恰恰是这个没有约束的这种陶瓷工艺,使我们的北方的磁州窑的陶瓷变得非常的丰富。
我这么多年总是研究磁州窑。我们身处北京离磁州窑的产地近,所以机会就多。有一天半夜,我拉接到一个电话,一个朋友就跟我说:“哎呀!我买了一个特好的磁州的东西。“说,“我现在在火车上呢,我明天早上就到北京。“说,“你愿意不愿意提早来看看呢?“我说,“好啊。“我说,“有多好啊?!“他说,“是我历史上碰见最好的。“
那么我大早上也就早早起来了。他那火车一到北京,我就跟他约着就见,赶紧找一个地方约着一见,一打开,东西真好。然后下面的问题就剩下就是说多少钱,怎么付钱。然后我跟他很快就交割了。交割以后20分钟,就有一个人也赶到了,一看我买了,那个人脸都胀得通红,他迟到一步,我动作比他快。
那么有时候收藏也是这样。收藏有时候不能犯懒,闻风而动嘛。我一听他这个我赶紧过去了。我就因为比他早了20分钟,这个东西我就买到了。如果我晚去20分钟,那可能这个东西就变成他的了。但是我们在这种闻风而动当中,一定要冷静。比如那是一假的,你也闻风而动冲上去也把它买回来那不是麻烦了吗?但是,你在你有把握的情况下,就应该决定自己的行程。我为什么能够那么早就很积极地去呢?是因为给我打电话的人是一个明白人。我跟他打过很多次交道。就是他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他对东西的判断,以及他东西的来源,他是有能力的,所以我才很积极。如果本身一个人,我去看了八回全是假的,他再打什么电话我也不去,对不对?这个是一个经验的积累。
磁州窑当中,它还有一个装饰方法是其它窑口非常罕见的,除了唐代的长沙窑以外,最重要的用文字装饰的瓷器就是磁州窑了。大量的书写文字,它的这种书写文字当中很多表明了宋人的一种哲学。比如,有的瓷器上,就是碗上或者枕上就写一个字“忍“。
北宋、南宋人整个的政治格局就是个“忍“的格局。北宋与辽,南宋与金一直在对峙,又打不过人家,那怎么办?就得忍着。要不然就议和,要不然我给你点东西,反正我不愿意跟你打仗。宋代人就这个哲学,就是我也不去侵略,我也不去打,但我实在不行了就给你点东西,反正我愿意以土地换和平,就是这么简单。
那么它的哲学反映到瓷器当中就是这种“忍“,祈求家国永安。大英博物馆有一个很著名的磁州窑的一个枕头上面就这四个字“家国永安“。这是北宋带确切纪年,它是熙宁四年,带有确切纪年的一个枕头,反映了当时宋朝人的心态,对吧?我不愿意打仗,我愿意很安定地过一种生活。
最早呢,我们有人认为,那枕头就是给死人睡的。因为都是墓出的嘛,就认为活人不枕这枕头,这枕头这么硬怎么枕啊?!我们今天都是有枕枕头的经验了,那个硬的怎么枕啊!对吧?没法枕,所以就认为古人一定不枕,就是给死人枕一个枕头,烧个陶瓷的东西给死人枕着,活人不枕着。
但是后来发现不是这样,因为什么呢?因为很多枕头上有字,那个字的表达的意思一看就不是给死人的。你比如说它有枕头上这么写的:“众中少语,无事早归“,就是人多的时候少说话,没事早点回家。这一看就不是给死人的,对吧?死人怎么回家。没法回,回家就害怕了,对吧?怎么又回来了这个,对不对?还有呢,枕头上写着:“为争三寸气,白了少年头“,这个也不是给死人写的。死人的头发早白了在底下,爱白不白,对吧?它就还是一种很世俗的哲学,告诉你怎么样去生活。我们今天也适用,就是说你不要去为人争去,跟人家老去争斗,没有意思。生活中让一步宽容一点,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好。
那么,它当时还有一些字,写得也很有意思,它说“过桥须下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这个过去啊,人出门是个非常艰苦的事,跟今天不一样。今天太舒服了,你想上哪儿,你要坐飞机那就很快;坐火车也很舒服,汽车还有卧铺,都非常舒服。古代出行是非常艰苦的。那么为什么要“过桥先下马“啊?那桥都不结实,万一掉下来呢?不安全。“有路莫行船“也是这个道理,就是船上的安全程度低于陆地上。你不能等晚了,天黑了你再找地方住。我们今天多晚都能找地方住,是吧?随便找个宾馆就住下了。那个时候不行,你每个地方找驿站,找旅馆你必须得到达那个地方,如果你在前后不靠的地方,今晚就没地方去了。“鸡鸣早看天“呢,早上鸡一叫唤,看看天是不是下雨,干什么?要把事都准备好。这些很世俗地写在枕头上。那么,这就是让你每天看一眼。
我们今天的情感跟古代人有很大的区别,有很多情感丧失了,很可惜。比如,我们今天的思念的情感不如古人。为什么呢?有电话。你不论走多远,拿电话一打,说在哪儿呢?说我在美国呢。啥事没有,听着一样,跟在隔壁一样。没有这种思念之情。
过去的孩子一离开母亲,一离开家里,那母亲的牵挂是今天的人不能想象的。所以你看唐代大量的诗歌中,大量的送别诗,各种送别诗表达了古人那种情感。你比如杜甫的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我们今天什么抵不抵万金,我估计在座的年轻的都不会写什么家书了,撑死发一短信,告诉说我已经到了,住下了,这地儿挺好。完了。过去写的是不一样的。
那么宋代人,尤其民间,它大量的这种在瓷器上的书写都是一种感情的宣泄。在这个瓷枕上,其实古代人枕硬枕头是有传统的。史书上有这样的枕头,叫警枕--“警“,警察的“警“,警枕--警醒的枕头。枕头什么样呢?它就截一个圆木头枕在脑袋后面,上面还坠一个铃铛。你一定要保持半睡半醒,为什么?你要睡死了,一动铃铛就响了,你就醒了。
那谁枕这枕头?司马光。司马光这所以能写出《资治通鉴》,就因为睡了这枕头了,珍惜光阴啊!我们现在的人不怎么珍惜光阴,睡懒觉的人多了,过12点还没起床呢。以后不起床的人就睡这种枕头就起来了。
宋枕造型最为丰富,过去很多美学书对这个都有记载。它的造型有什么呢?你比如有动物形的,狮枕、虎枕;有人形的,孩儿枕、仕女枕;有几何形的,长方枕、八方椭圆、银锭、腰圆、鸡心、云头等,各种随意造型。内容也丰富。马戏、杂技的,你看这熊拴一个链子,这是马戏团的熊,可不是森林里的熊。你看它这熊弄得也很可爱,画得很可爱,圆墩墩的。那么,当时的宋枕中,你比如像垂钓啊、蹴鞠啊,蹴鞠就是踢球嘛,它就反映了当时宋代的民间的很多生活。它这些枕头,陪生者生活,陪死者下葬,就反映当时宋朝人的很多生活理念。
上海博物馆有一个仕女枕,它上面有两句诗,这两句诗很有意思。就是这个枕头,这字你看不见,等会儿我给你念就行,写了两句诗。他这诗写的叫“叶落猿啼霜满天,江边渔父对悉眠“。我们听着很熟悉吧?跟唐朝张继的《枫桥夜泊》非常接近。《枫桥夜泊》是怎么说的呢?它说的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跟这上面的字有四处不同。
第一处是“叶落“,他写的是树叶落下来,表示秋天;张继的诗呢,是“月落“,月亮落下来了。枕头上字是“猿啼“--猿猴--猿啼;张继说“乌啼“,一个动物,一个鸟。“猿啼“我们都知道,唐诗,大量的诗人都写过猿啼,比如“两岸猿声啼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李白的。那么,“叶落“说得非常清楚,就是深秋了,秋天叶子落下来。但“月落“有一个误差,你们仔细想,月落日升,应该是早晨。下面“江边渔父对愁眠“,为什么呢?深秋打不着鱼了,江边的打鱼的老头很发愁;张继的这个诗呢,叫“江枫渔火对愁眠“,非常抽象的,字意不清。有人当时说那个“江枫“是什么?说那儿没枫树啊!他们说就是枫桥,那么那枫桥是不是因为这个诗才改成的枫桥我们也不是很清楚。但是从这个诗上讲,这是一个证物。我一直讲,文物是一个证物,它有和证据来说话。
我们在一千年前的这个枕头上写的这句唐诗,跟我们后来知道的唐诗有四处差异,那么起码是有两个可能。第一,口口相传。这个诗歌就出现了差错。那么究竟是谁的差错呢?是后来写书的,记录在书上的人的差错呢?还是工匠的差错呢?我们不得而知。第二,诗歌经常是经过后人润色。我们见过很多版本。版本不同,诗歌有很多不同,对吧?你比如说,“两岸猿声啼不住“,有的时候是“两岸猿声啼不尽“,不太一样。那么诗歌,如果成为书的时候,润色一般都容易改得比较文学化,比较高深。你比如“江边渔父对愁眠“和“江枫渔火对愁眠“呢,那显然“江枫渔火对愁眠“显得有点玄妙。诗歌就是有点玄妙,大家才觉得深。“江边渔父对愁眠“就比较形象了。所以,我觉得证据的重要性就是文物的重要性。
还有两个磁州窑的瓷枕特别有意思,画的《西游记》。我们一般说《西游记》朋朝才有嘛,这明朝才成书嘛。那么《西游记》的这个故事是金元时期就有了。河北省文研所所藏的那个《西游记》瓷枕上面没有沙僧,就仨人--孙悟空、猪八戒、唐僧。广东博物馆的那个《西游记》的枕头上是四个人,全到齐了。
《西游记》这个故事始于南宋,那么史实是唐代不用说了。《玄奘西游记》已经给大家讲了,它是始于唐代,那么南宋的时候它就形成了故事。那玄奘西游记肯定不能领着一个猪,领着一个猴,那是肯定不这事,对不对?它经过民间的演绎,南宋的时候就有了故事了。它比吴承恩的小说早了二百多年。那么在民间演变的过程,我们通过了这个文物就很确切地看得清清楚楚。它整个一个演变的过程。这就是我们有时候为什么喜欢文物?文物为什么有证据力的一个原因。
宋朝的瓷器中有一个典型的瓷器,就是梅瓶。那么梅瓶当时干什么用的呢?就是装酒的。为什么?它上面有字。比如上海博物馆藏的“清沽美酒“四个字,写得清清楚楚。有的上面写着“醉乡酒海“,那也写得清清楚楚。我们博物馆里也收藏了一个磁州窑的一个梅瓶,上面写着“武陵城里崔家酒,天上应无地下有“,连广告词都写上去了。说得挺狂的,“天上应无地下有“,写得功能性很清楚。
我们说了在晋冀鲁豫这四个省内的所有的民间窑口,都可以统称为“磁州窑“,所以它存世量非常大,非常丰富。民国以后大量出土,流散到民间。最早是日本人、德国人、欧洲人非常喜欢,大量地搜刮到西方博物馆里,走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都能看到中国的磁州窑。我们今天收藏的机会非常多,能够看到。全国各地的市场啊,包括拍卖会上,能够看到大量的磁州窑的精品,而且价钱不是很高,我们对它的认识非常低。所以,我想我们今天收藏依然有机会嘛。像磁州窑就是一个很好的收藏的品种。
耀州窑是北方最重要的青瓷。北方烧青瓷不如南方,但是耀州窑是北方最重要的青瓷。它的颜色是呈橄榄绿。它这种深沉的颜色呢,是跟北方人的性格有关。北方人喜欢的东西都比较重--颜色重,深沉。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说,“耀州出青瓷谓之越器,似以其类余姚县秘色也。“陆游就说,耀州窑出这个青瓷跟那个南方的秘色非常接近。他说的有一定道理,因为秘色瓷也有点接近橄榄绿。
耀州窑是做过贡瓷的。只见记载不见实物,在宫廷里没有发现耀州窑的贡瓷,但是记载上是有的。通过我们观察耀州窑的质量来看,它作为贡瓷是够标准的。耀州窑因为发现得较晚,过去人不太重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窑址发现在陕西省铜川。我八十年代路过过那儿,我去过,那进修我还是做记者。我在一个过年的前一天,大概是大年二十九,我到达的那个地方,人家全关门了,没有人了,大门锁着。然后我就敲门,有一个看门的老头给我开门,他说人家都下班了,都回家准备过年了,这不让进。我那时候也年轻,好容易去一趟,所以就是跟人家哀求呗,就是一定要进去看看。后来老头看我也没什么歹意,而且那时候人对这个不是很关心。你有人关心他就很高兴,就撒我进去了。他打开门,我一进去,里面有五个狗,那狗都见我狂吠。我为了看那瓷器,我也就壮着胆子,那狗看那个样子是要咬人的。我就让老头把狗锁起来。然后我就去看几百筐瓷片,全部是出土的,非常地漂亮。而且有些东西,我隔着玻璃--屋里不能让我进--我隔着玻璃能看到粘接起来的恢复的样子,我觉得耀州瓷还有这么漂亮的,那是我对耀州瓷器最强烈的一次感受。后来在那儿待了很久,最后还拿了人家两片,就回家了。回去就对这两片如获至宝。
我看到那两片的时候,恍然大悟,耀州瓷为什么这样去装饰,它是动刀的。北宋鼎盛时期的耀州瓷是刀刀见泥,入刀角度是斜的,一片下来,刀上都见泥。它为什么那么片呢?我想了想,陕西人吃刀削面。它这技术从那儿学来的,一定是这样。它刀削面的角度跟片瓷器的角度是一样的。所以它史书上记载,它“刀刀见泥“。
那么,耀州窑整个工艺过程,由五代、北宋、金一直到元,它是走一个衰落的趋势。五代的它是凸雕,它整个的花都是凸起来。到了北宋时期的时候,它就开始是阴刻。然后,到了金代以后就是线刻甚至是素器,就是工艺开始简化。
我们注意到,所有的陶瓷都是这么一条路,它要简化工艺,提高产量。除非是宫廷单用,我考虑成本。只要走入市场,它一定要考虑这个途径。工艺要简化,要提高它的生产力。我们从这个思路上看,所有的瓷器,都走过这么样一条道路。
耀州窑有一件国宝,去陕西旅游的人,可以看见。倒流壶,水是从这个底下灌进去的。把壶倒过来,把水灌满。灌满以后呢,把壶正过来,中间有个芯,然后把水倒出来,很有意思。肯定不是沏茶的,沏茶里面堵死了。这种壶当时是一种带有玩具性质的壶。这件东西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陕西发现的,作为国宝现在在陕西省博物馆展出。2007年,苏富比拍卖了一只耀州窑的倒流壶,拍了66万多美金,非常粗糙,比这个壶差远了。一个壶卖了60多万美金,非常贵。
我们在官窑系统中,讲了“钧窑“和“定窑“。那么北方的四大窑系中,钧窑也是民窑窑系,那么钧窑的特性,它跟其它窑口有一个不一样,它比较简单,烧造比较简单。它跟耀州窑比起来,它不拿刀刻它去。刻需要技术,不是谁都能刻的。不信你们自己,拿一个刻好的瓶子,一刻就穿了,刻不了。它的技术相对要求低,那么它的烧造得就非常广泛。
我们现在能够发现的,以河南为中心,就是以河南禹县为中心,钧窑是向四周蔓延,南至浙江。浙江出土了有大量的窑址,专门烧钧窑。那个钧窑烧的,虽然质量不是很好,但是一看也是钧窑。那么北边我们的山东、山西、内蒙、东北都发现了不同程度的钧窑。胎质完全不一样,胎质有铁黑、深灰、褐黄、咖啡乃至白色都有,什么样的胎都有。
由于这个钧窑的广泛生产,所以它质量得不到保证,从宋、金、元,它质量是在一路下降的。民窑的钧瓷呢,在北方的广泛地区都是烧造碗和盘,就是大量的民间用具。我们今天非常容易看到这些东西,很多,也不是很贵,非常漂亮,当时民间使用的器皿。那么,宫廷的东西大部分是陈设的,比如花盆啊、花觚啊,它是为了看的。
那么民国的时候,突然发现了钧窑的窑址的时候呢--我们刚才说了,钧窑的地位历史上并不高,但是到了民国的时候,就是清末到民初的时候--突然地位提高,所以全社会都在找这个。瓷器的窑址发现了以后,有大量的残片,残片有挂红的,有不挂红的。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话叫“钧窑挂红,价值连城““家有万贯,有值钧瓷一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那个窑址被哄抢,很多瓷片就被人拿来镶制腰带啊,挂在墙上镶制成钧瓷挂屏。我在二十几岁的时候,买的第一件瓷器兼木器就是钧瓷挂屏。每一片上都有红色。我记得我当时把它挂在床头,我天天站在床上在看,就趴在上面看,看那40片。40片,都镶在上头。你想想一片就价值连城了,是吧!40片呢!那么我当时买这个东西的时候,对钧瓷还没有什么很深刻的了解,只是觉得这个东西好看,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回去慢慢去研究,买回来了。
钧窑挂红,非常漂亮。钧瓷它整个发展的一个脉络大致是由红到蓝这么一个过程,由精致到粗糙这么一个过程。到最后,到元代以后,红就彻底地消失了。所以一个事物,它有它的高峰期,有它的低落期,它有一个规律。当我们知道这个规律的时候,对它很容易做出一个判断。为什么一看你知道什么时候的呢?就是规律找到了。
北方民窑中的定窑系。定窑是有官窑的,我们说了汝、官、哥、钧、定,它是官窑系统,但是民窑也大量使用。白瓷非常容易获得百姓的喜爱。我们今天白瓷你没有感受,你拿一个白瓷并没有感受。有时候你拿一黑碗,你倒有感受--这个碗挺黑的。白碗你没有感受。可是宋代的时候,一个白碗给人感受是不一样的。一开始是贵族使用的。大明宫--唐代的时候--都是皇上使用白瓷,别人使不了。
定窑最著名的东西就是这个孩儿枕。对陶瓷有所了解的都知道这个孩儿枕,这是故宫博物院的,台北故宫也有一件。
定窑的白瓷,在北宋的初期已经烧造的技术非常好。有非常高的大瓶,有直径超过五十多公分、六十公分的大碗,尺寸非常大。河北定州塔基出土的,这是北宋早期的。那么我们看它的雕花都是凸雕,把花凸出来。到了北宋中期呢,它就变成阴刻了。我刚才说了,工艺的程度就开始简化。但是你作为外行,有时候你没有分辨出它这个简化的过程,就是它提高效率,减少成本的这个过程是藏起来的,并不想让你知道,知道了你就不给钱了,对不对?我这是一个凸花的也卖一百块,我是一个暗刻的也卖一百块。那我暗刻了以后,你根本没发现。我偷了多少工你不知道,对不对?你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